大运河苏州段“运河十景”建设已经启动,其中,“枫桥夜泊”更是因一首诗而名传千古。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宝贵遗产,让“枫桥夜泊”不仅活在书本中、诗句里,更活在姑苏人的生活中?
01
寻·运河记忆
日前,金阊街道联合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启动了“寻运河记忆 展时代新颜”运河人家老物件征集行动,面向全城征集有关运河人家生活的老物件或老照片,通过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展现时代的变迁,见证运河人家幸福生活的不断变化。
目前,活动已经收到算盘、几十年前的求婚物品等老物件,老照片也正在火热征集中。
其中,一张寒山寺的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
这张照片是彩香一村的“老苏州”沈兰生的收藏。由于年代久远,照片有些模糊,但依然可以看到一座低矮的房屋,牌匾上写着“寒山寺”三个字,门前站着三个大人一个孩子。作为文史爱好者,沈兰生介绍,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开挖于春秋时期,是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伴随着大运河的发展,枫桥到阊门一带逐渐繁华,张继之所以夜泊枫桥边的古运河、写下《枫桥夜泊》,就与这里水运发达、汇聚了南来北往的客商有关。
02
展·运河新颜
街巷石桥、流水人家是江南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志,也承载着苏州古城的运河文化底蕴。近期,“枫桥夜泊”附近的不少街巷都换上了“新衣”。
位于学士社区的梵门桥弄旧墙进行了翻新、粉刷上色;位于阊门社区官宰弄靠近泰伯庙东侧的墙体也进行了整体修复,68米长的墙体成了一道“彩绘墙”,成为背街小巷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据悉,今年,街道积极打造“绿意街巷”“诗意街巷”“记忆街巷”“创意街巷”,开展植绿、造绿行动,将与街巷相关的古诗、古画绘至墙上,并走访街巷原住民、让老苏州人讲述街巷故事,为年轻一代留住更多宝贵的文化记忆,通过创意设计、创意涂鸦为老街巷注入现代艺术活力。
03
续·运河文脉
如果你家住中街路社区附近,那一定知道听说过人气爆棚的中街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这里除了办公服务场地,还在二楼设置了“中街记忆”展示区,集中展示苏灯、苏扇、苏式剪纸、棕草编等一批非遗、民俗作品,精美别致,充满浓浓的姑苏文化特色。
同时,中街路社区党委还打造了具有街巷标识、中街印记的“中街向心力,汇聚巷能量”先锋党建品牌,通过制定“一人一艺一方案”,开展静态观展、动手实作、沉浸体悟等活动,聚力民俗技艺的活态传承。
大运河是历史之河,也是时代之河,在千年流淌中孕育出了无数能工巧匠。在集中展示运河沿岸的非遗项目、民间手工艺的同时,“非遗进社区”项目组织辖区非遗传承人全年常态化开展各类非遗讲座、非遗手工体验,实现“家门口的非遗学堂”。
此外,围绕“枫桥夜泊”,姑苏区还开展了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品·运河诗韵
通过深入挖掘“江南第一诗境”资源优势,参与“枫桥夜泊”大运河文化诗会,全方位演绎江南诗词文化;
赏·运河乐章
打造“运河四季音乐会”,通过民乐、交响乐、合唱、音乐剧等不同音乐表现形式,演绎运河四季变化,让市民、游客领略江南音乐文化之美;
尝·运河之味
联合枫桥景区开展“品尝运河美食”活动,让市民、游客品尝枫镇特色美食,组织辖区社区围绕二十四节气,开展运河美食文化活动,让居民在四季美食中品尝江南文化雅味;
秀·运河之魅
联合“喜马拉雅·有声社区”,将运河历史、运河故事、运河诗歌等以有声读物的形式加载到线上电台,“秀”出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品、寻、赏、续、展、尝、秀,仿佛一把万花筒,折射出运河“七棱面”,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姑苏段成为江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