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滚动 苏州 专题 国内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苏州缂丝
时间:2021-04-13 13:37:54 来源: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

  缂丝技艺自明代始,在苏州市区及周边的蠡口、陆墓、黄桥、光福、东渚等地广为流传,已成为苏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一台古老的木机、若干竹制的梭子、拨子等简单工具就能将五彩蚕丝线以“通经断纬”的独特技艺缂织成一幅书画艺术织物,内蕴吴文化清丽、温婉的地域风格。

  缂丝织物独有:色彩丰富、色阶齐备,图案花纹不分正反面的特色。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等处,织物表面象用小刀划刻过一样,呈现出小空或断痕,因此得名“缂(刻)丝”。

  南宋苏州缂丝业成就辉煌,对后世缂丝技艺的发展影响深远,明代则以宫廷御用缂丝龙袍及缂丝书画中的开相缂丝织品著称,清代出现了缂、绘结合的新技艺。

  20世纪60年代,以复制南宋的缂丝名作为起点,艺人们复兴了解放前濒危的缂丝技艺。至70、80年代,苏州先后成立了五家缂丝工厂,缂丝技艺空前发展:《双蝶•牡丹•山茶》和《寿星图》在传统缂丝基础上,作为双面全异的缂丝新品,被列为国宝级珍品,收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内。

  缂丝作为最早用于艺术欣赏的丝织物,素以制作精良、古朴典雅、艳中且秀的艺术特点,被誉为“织中之圣”。同时由于经得起摸、擦、揉、搓、洗,又获得了“千年不坏艺术织品”之称,被公认为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特种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缂丝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历代精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多样的文献研究价值;缂丝技艺体现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缂丝技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苏州缂丝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凝结了诸多艺术元素,与苏绣、宋锦等姐妹艺术互为营养,相互借鉴、启迪、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谱写了苏州工艺美术的繁荣,展示着内蕴深厚的苏州吴文化。

责编:陈如霞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