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苏州专稿 记者/卢中火 摄像/缪佳祺 徐永轶】
9月6日,苏州披露考古重磅发现,在吴中区发现了一个从新石器到明清时期的大型遗址,该遗址被命名为塘北遗址。
塘北遗址包含遗迹单位630处,出土文物700余件。尤其是发现了明清、汉、春秋、马桥、良渚、崧泽六个时期清晰的文化堆积,对于填补苏州地域文明探源的空白有着极为重大的价值。
塘北遗址位于苏州市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达路以东、廷琛路以北、墅浦路以西的地块内,是一处新发现的新石器至明清时期的大型遗址,遗址面积约200000平方米。
2022年3月到7月期间,苏州市考古所组建塘北遗址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
此次发掘共清理遗迹单位630个,其中灰坑442座,大坑31个,水井18口,沟17条,房址4座,无规则柱洞107个,水稻田4块,墓葬8座,出土小件700多件。出土文物的年代主要是崧泽至春秋时期。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程义介绍,一直以来,苏州地区良渚文化以后至西周这一段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一直比较模糊,遗物属性的判断也比较笼统,只发现过零星的马桥文化时期遗迹,未见或少见马桥文化地层。
此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堆积较厚马桥文化时期地层,且出土了160多个马桥文化时期的灰坑、水井等遗迹单位,为研究良渚至商周时期文化、社会发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是环太湖地区马桥文化考古的重大收获。
“出了那么多单位,面积那么大,过去我们对马桥文化的研究和发现远远不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遗址,对苏州早期的历史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夏商周研究室主任徐良高说。
在此次发掘过程中,崧泽时期的一口水井里出土的比较完整的彩绘陶罐让人印象深刻。记者看到,这个彩色陶罐通体黑色,绘有红色彩条,非常精美。
“这个红色不像是朱砂,可能是铁锈,类似的陶罐我们在环太湖地域这一带都有发现过,形制纹样都非常相似。”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塘北遗址项目负责人王霞说。
在遗址中一共发现了八座墓葬,其中有一座是良渚早期的,另外七座是崧泽晚期的,时间上比较接近。
“这些墓葬的随葬品差别还是比较大的。以崧泽晚期墓葬为例,有的墓葬中随葬品只有一个陶罐,有的就有八个陶器,还有一个墓里除了三件陶器外还有五件小的玉器。”王霞介绍,墓葬品的数量、价值的差别可以显示出墓主人财富、地位的差别,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社会已经出现了一些基本的阶级区分。
记者看到,塘北遗址出土文物的年代主要是崧泽至春秋时期,战国及以后较少。石器有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等,玉器有玉璜、玉锥形器、玉片等,陶器有良渚文化的罐、鼎、壶等,马桥文化的鸭形壶、凹圜底釜、罐等,青铜器有铜矛、铜凿、铜削等。
据悉,塘北遗址的发现,源于“考古前置”政策,将考古勘察的工作前置到土地储备阶段。“这块地原本准备出让,用作建设安置房。在出让前做了考古前置的工作,在勘探过程中就发现了这么一个遗址,随后我们便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了发掘。”王霞告诉记者。
在公元四千年前后,长江下游地区由马家浜文化进入崧泽文化,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聚落的变迁和统一信仰的形成发生于从崧泽到良渚的阶段。
“塘北遗址肯定是在良渚时期,甚至是松泽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当时人类居住的区域,甚至有一定的,地方政治中心也应该存在在这个地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夏商周研究室主任徐良高认为,塘北遗址面积大,时间跨度长,其延续的时代是探讨中国文明探源的关键时期。对于探讨苏州地域内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苏州地域纳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