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滚动 苏州 专题 国内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深·看 | 苏州⇋德企,携手30年
时间:2022-11-07 12:23:05 来源:看苏州客户端

  【看苏州专稿 文/卢奕 大江 晨熹】

  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率领“豪华天团”访华。西门子、巴斯夫、默克集团......12家德企巨头中大部分都是苏州的老朋友。作为制造业德企数量占全国十分之一的苏州,再一次站在了全球“聚光灯”下。

  正在举行的第五届进博会上,在苏德企也纷纷抱团亮相,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苏州也依托这个国际化平台,正在加速集聚全球高端资源。

  从1993年第一家德企落户太仓,苏州制造与德国制造已携手走过近三十个年头。从“自下而上”的自发市场到453家德企集聚、50家隐形冠军、600亿元年产值,太仓“德企之乡”的声名越发响亮。中欧班列驮着苏州制造走进“一带一路”,太仓港货轮的起锚声一阵高过一阵……今年1-9月,苏州对德进出口总额108.5亿美元,同比增长4.5%;苏州在德国共投资16个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4520.23万美元……

  苏州,见证着中德两国的经济文化交融,也见证着更加开放的中国与世界分享发展红利,携手共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站在而立之年回望,我们的开放始终“保有底气、充满锐气”。通与变是谋略;勇与试是经验;融与化是智慧,美与善,是名片……一切皆有章可循。

  抱团亮相进博会

  苏州德企“近水楼台”抢抓机遇

  11月4日晚,刚刚开幕的第五届进博会上,太仓多家德企带着“王牌产品”参展。

  “这个精度怎么样?”“需不需要更换?更换的话需要多长时间?”……在瀚柏格夹具展台前,来自世界各地的采购商围成一团,详细询问展出的最新产品。

  “这次带来的自动化夹具系统,是目前机械加工领域领先的自动化夹具解决方案。”落户太仓后,已经连续参加了五届进博会的瀚柏格夹具相关负责人艾瑞东说,“开放的中国,长三角一体化的机遇,都给我们带来了收获。不仅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产值每年也有20%的快速增长。我们也为中国客户带来了最前沿的技术。”

瀚柏格精密夹具亮相第五届进博会

  据介绍,瀚柏格快换系统在不需要人工调整的情况下就可以达到μm级的精度,夹具更换时间最少只要15秒,目前已为全球客户提供了成千上万个成功案例,节省了大量换装时间,提高了机床的利用率。

  “落户太仓,除了能享受到近水楼台的优势,更能体验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应’的贴心服务,当地政府也一直在持续鼓励和组织我们参与各项活动,带来展示的机会。”艾瑞东表示,德国总部非常重视中国市场,更多新产品将在中国市场推出及推进本土化生产,使得中国市场成为继德国之外最大的海外市场。

  没错,在苏德企纷纷“赴约”进博会,成为一抹亮眼的色彩。苏州也依托这个国际化平台

  加速集聚全球高端资源,将进博会的“大流量”转化为开放型经济的“新增量”。

瀚柏格精密夹具亮相第五届进博会

  不仅是抢抓各种机遇,在整个产业转型布局上更体现了苏州的变与通。

  2008年开始,太仓每年在德国举办德国“太仓日”活动,多家城市巡回推介,受到当地德企的欢迎。即使是受疫情影响的“线上太仓日”,热度依旧不低。

德国“太仓日”活动

  如今,太仓依托对德合作三十年形成的精密制造产业基础,正锚定“航空航天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目标着手布局。中德创新中心、中德产业园……一大批创新载体相继落成。

太仓高新区招商局副局长孙敬育

  “未来我们希望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都在太仓得到实现,吸引更多研发中心落户、高端人才加入”。太仓高新区招商局副局长孙敬育说。

  不再只是地理位置优、营商环境好、产业基础强……太仓吸引德企的要素正在悄然改变。

  从“学徒制”到“双元制”

  苏德合作激荡出制度创新之花

  时间不会说话,落下的每一秒却都掷地有声。

  从“自下而上”的自发市场到453家德企集聚、50家隐形冠军、600亿元年产值,“德企之乡”的声名并非一蹴而就。最初的美好,始于“经济先行”,勇敢尝试。

  如今早已功成名就的张臻伟(中国德国商会上海董事会成员、太仓欧商投资企业协会主席),却一直珍藏着一张拍摄于1996年的老照片。

张臻伟珍藏的老照片

  意气风发的白衣少年、第一家落户太仓的德国公司克恩·里伯斯弹簧的金字招牌……照片虽已泛黄,却定格了一段缘分的开始。

  1993年,克恩·里伯斯公司总裁斯坦姆博士踏上中国大地,为他在中国的首个工厂寻找落脚地。彼时,德国大众汽车已在上海落户,作为配套项目,斯坦姆将目光锁定在上海周边。

  在浏河边,他一眼就爱上了“有些德国黑森林”味道的亲切感,终是落户了太仓。有技术、有设备、有资金……斯坦姆缺的只有“产业工人”。

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丁亮

  德国企业多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先进的设备和生产工艺对应用型人才有特殊需求。技术工人“要用产线、修理和改进产线”。

  “20世纪90年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学校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不重视。”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丁亮回忆,当时学校的车床只有6台,是从工厂淘汰的旧产品,大部分学生上课就是在“黑板上开机器”。

  “德企发展需要优秀的技术工人,我们提供不了。”丁亮遗憾地说,为了满足德企需求,太仓决定引入德国“学徒制”,也就是今天的“双元制”。

“双元制”教育

  在德国,“学徒制”已有几百年历史。让学生与企业签订合同,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进入企业当“学徒”,把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

  1998年,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与克恩·里伯斯共同建立培训中心,启动人才培训。

  “很顺利,但没想到在选址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丁亮回忆,当时学校的领导认为培训中心应该设立在学校,方便学生学习,而德企负责人则希望将培训中心设在企业,更利于技术工人的培养。

  双方僵持了近4年时间后,“技术工人要在企业的氛围中培养”的理念打破了“尴尬”。

“双元制”教育

  “它让我们意识到双元制的精髓。” 只有在企业的氛围和工作情境中,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职业素养。从培训中心回来的学生,提升的不仅是简单的技术技能,更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只有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教育理念的碰撞、两国文化的交融,让最终的尝试和突破,激荡出制度的创新,意义非凡。

  双元制教育在中国落地生根后,太仓相继建立中德培训中心等十余个双元制教育培训基地,构建了中专、大专、本科等多层次有序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基地。截至目前,已为社会输送10000多名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持续加码苏州

  苏州制造与德国制造交融共进

  20世纪90年代初,当第一批德企落户苏州时,“苏南模式”正成为全国效仿的标杆。今天,苏州是对德合作高地,除了太仓,昆山聚集德企100多家,园区、高新区等都擎起多家德企巨头。

  “苏州制造”成为全球研究的样本。

  历经农转工、内转外、量转质,再到“内外联动、共生共赢”。“德国制造”与“苏州制造”,水乳交融,螺旋向上。

  德企选对了苏州,苏州没有辜负德企。

  此次访华的德国“王牌天团”中,便有人们熟知的德国西门子。其实,这家专注于工业、基础设施、交通和医疗领域的科技公司早在1994年便在苏州落户建厂,那一年,苏州登上了全国热搜。

  这两年,苏州和西门子连续两次登上全球热搜——2021年,西门子电气产品业务中国总部落户苏州;2022年,西门子电气产品中国总部将正式升级为中国及东亚总部,这也标志着苏州市首个世界500强东亚总部项目的诞生。

西门子电气产品中国及东亚总部与苏州高新区深化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总部经济处于产业“金字塔”塔尖,是产业链最上游、价值链最顶端。西门子不断投出“信任票”,无疑是对苏州的产业、人才、研发等综合能力的高度认可。

  以西门子苏州工厂生产的3WT框架断路器为例,这款设备应用于苏州的每一座高楼大厦和每一条轨道交通。事实上,从该产品全球上市就开始构建本地供应链网络,短短几年内就完成了全面的国产化。

  西门子电气产品中国及东亚总部总监韩振华介绍,在过去的十年里,公司很多的产品定义、研发、质量等方面的最终决定权都已经交给了中国本土团队,西门子中国不仅能够为中国市场打造更贴近本土市场的产品,更为全球市场贡献了中国“智造”能力,成为西门子电气产品扎根中国的又一个例证。

  “研发团队2003年建立时,只有不到10人,现在已经有近两百人。公司还在苏州建设了配套的电气和电子实验室。尤其是苏州测试中心,具有多种国际认证资质,有效地保障了产品研发的时效性和高质量。”韩振华表示。

  从“帮人搬砖”到“一同上桌联手搞研发”,从“产业工人”到“智囊团”输出,苏州与德企的合作变得更加亲密无间。

  严谨、专注是德国人的品格,在德国制造和工业上显露无遗。同样专注于制造,苏州的精巧和匠心态度,与德国工业不谋而合。

  德企纷纷落户苏州,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赋能苏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样,升级后的苏州制造也为德企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

“苏州制造”转型“苏州智造”

  苏州拥有16万家工业企业,涵盖35个工业大类、171个工业中类和505个工业小类,涉及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等 11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国内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

  今年新年第一会,苏州发出号召,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指导意见》《苏州市产业创新能力白皮书》《苏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2022年行动计划》等作为行动指南、执行法则和智力支持,“十四五”时期,动态投入的超1000亿元专项资金作为“资金支持”。

“苏州制造”转型“苏州智造”

  苏州庞大的“产业航母编队”,释放了强大的“磁场效应”,吸引着越来越多“梦想”的加入。

  今年,霍尼韦尔高性能材料亚太区总部项目、飞利浦家电全球研发中心、太阳油墨中国区研发总部、阿特斯全球供应链总部等世界知名企业总部选定苏州。

  德国最大的港口汉堡港,平均每3个集装箱就有1个来自或去往中国,大众、BBA等德国车企的中国市场占比已经超过了全球三分之一……以车企为例,德国企业的硬件无与伦比,但在电气化环境的一些软件中就没那么得心应手,可这却是中国乃至苏州不少企业的强项,所以中国与德国的合作必是“强强联手”。

  缔造“德味”生活

  苏州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太仓很“小”,恬静的古镇上总有一方饮茶独处的天地,一如德国的老家。

  太仓很“大”,繁忙的港口进出的货船连接着世界各地,一如德国的老家。

  太仓很“美”,葱郁的柳河水杉林犹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一如德国的老家。

  很多德国友人刚到太仓时,总能在这里找到家乡的影子。相处时间长了,太仓就成了他们的“第二家乡”,给予满满的归属感。

  每天凌晨4点,太仓市民公园的“布鲁特烘焙面包坊”总会用它独特的香味,唤醒这座城。这里是德国人欧文和中国妻子陶邵颖的传统德式面包店。

欧文制作的面包

  金黄饱满、香气四溢的面包出炉后,店门口总会准时排起长长的队伍。

  “太仓有很多老街,跟德国风格虽然不一样,但我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里的人文环境。”欧文说。

  太仓德企众多,伴随而来的还有正宗的德国啤酒、德国香肠,唯独少了德国面包,这让欧文萌发了在太仓创业的念头。

欧文和中国妻子陶邵颖

  “童年时期,我每天放学后最喜欢去镇上的面包坊吃面包,当时我就想,长大后开一家。”

  于是,欧文和妻子辞去了跨国公司的工作,在太仓安家落户。3年后,欧文的第一家传统德式面包坊开业。如今,他和妻子已经开设了3家分店。面包生意越做越好,还开启了网络直播,让德式面包卖到了大江南北。

  十年过去,年过五旬的欧文迎来了第二个宝宝,大女儿说一口流利的太仓话,成了村里的“团宠”。

  每天中午,欧文一家会带着新鲜出炉的面包去市民公园的店铺,吃顿简单的午餐。喝着啤酒,看着抱着孩子的妻子,简单而幸福。

  移动支付、互联网带货......欧文见证了第二故乡的变化,还有那清澈的河水、静谧的古镇,一如既往。“我的孩子将会在这里长大,我和妻子会在这里老去。”欧文笑着。

  和欧文一样,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将梦想和生活,选在了太仓,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德国人生活在这里。

欧文展示新鲜出炉的面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不少德国人选择留在太仓,他们不仅关注疫情发展,也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中。

  当时,为了缓解人员紧缺问题,富乐压铸(太仓)有限公司CEO齐汉(中文名)带着办公室人员一起上生产线。当朋友劝他回国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他说:“我在中国生活10多年,这里是我的家,我要和我的员工家人站在一起。”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还会更多。

  “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太仓,我们要像家人一样照顾好他们。”孙敬育这样说。

  在太仓,“德中同行”、啤酒节、“火钳节”、“中德友谊杯”乒乓球赛等系列活动,已扩大到与德国企业相关的企业,乃至政府机关、学校、医院。

  在太仓街头,德国人参加中德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争当荣誉市民、成为中国女婿……太仓的“德味儿”越来越浓。

  目前,太仓正在大力建设罗腾堡德国风情街,加快建设德国酒店行业翘楚玛丽蒂姆酒店,积极引入德国医院、学校等,打造原汁原味德式街区场景。

太仓德国风情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要素资源,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新的顶层设计,为未来指明方向。

太仓

  苏州制造与德国制造,在双向开放中,惺惺相惜,共同生长。三十年只是起点,五十年正青春。

责编:鞠静静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