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反映时代洪流中普通劳动者冷暖人生的电影《七声》在全国公映,并在苏州举行首映式。电影《七声》与苏州颇有渊源,它的拍摄取景地就在吴江震泽。昨天(9月14日)电影《七声》导演韩君倩携主创团队,重返电影取景地震泽古镇。
主创团队漫步震泽古镇
韩君倩带着新作《七声》来苏州时,苏州已经连下了好几天雨,雨丝如银线般在玻璃窗上蛇行,好似一幅江南风情的大写意。电影《七声》里,韩君倩也拍下了江南的雨,是缥缈的、带着几分愁绪的烟雨。“你可以说,《七声》是一幅江南烟雨下的众生相。”韩君倩说。
韩君倩是河南郑州人,曾凭借纪录电影《钢琴梦》同时夺得第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奖”和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是中国首位同时获得金鸡、华表两大殊荣的女导演。
韩君倩(中)在《七声》拍摄现场
“2011年央视纪录片频道开播,我替频道策划了纪录片《乡愁》,聚焦中国乡村的留守儿童和农民的生存状况。” 就是在摄制这部纪录片的时候,韩君倩决定把《七声》的电影时空架构在苏州,“当时我在河南拍留守儿童,发现好多孩子的父母去了苏州打工,后来摄制组转战苏州,在工业园区的一个万人大工厂拍摄,场面非常壮观。”
电影《七声》剧照
苏州是中国第二大移民城市,很适合展开一个聚焦五湖四海打工者的故事。而作家葛亮入围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阿霞》——电影《七声》的原著,正是这样一个故事。早在2008年,韩君倩就购买了故事的版权,预备将它拍成电影。“当时在《天涯》杂志读到这篇小说,觉得特别有画面感,在面馆打工的阿霞和工友们的故事很动人。”韩君倩说,在葛亮的原著里,故事发生在南京的一家加州牛肉面馆,“我不大认同这一点,因为里面写阿霞唱菜很熟练,加州牛肉面馆好像不大需要唱菜。我要把它拍成电影,就要选择一个美食文化很丰富的地方,让阿霞把一连串的地方名菜唱出来。”
所以是苏州。浓油赤酱的苏帮菜,赋予电影《七声》日常的、烟火气的质感。韩君倩把故事的发生地从南京的加州牛肉面馆,搬到苏州震泽古镇的一家苏帮菜馆。她亲自勘景、布景,把古镇上临河的一家小饭店布置成理想中的样子,“这个饭店在古镇,周围有古桥、古刹和古塔,很适宜摄影机取景。我们在饭店里摆了八仙桌,又在院子里用竹子搭了个棚,装饰上蓝底白花的布,摆上桌椅,拓展了原有的空间,让饭店更具有苏州的特点、江南的韵味。”
电影《七声》剧照
“我小时候很迷恋江南。”韩君倩说,因为母亲是无锡人的缘故,她小时候常听外公、外婆说吴语,觉得很美。所以在电影《七声》里,除了传递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之外,她也想对江南的地域特色有所着墨,让观众能在电影里感受到这种充满诗性的美。
《七声》这个电影名富于诗意。“《七声》包含的内容丰富,更有群像意味。一均之中,间有七声,七个音调,能谱写出一曲和弦。故事里的小人物就是每个旋律里的小音,独个儿也许很弱,但合在一起就很美妙。”韩君倩说,希望这首交织着苦辣甜酸的和弦,能引发观众的共鸣。(苏报融媒记者 王敏悦)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