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滚动 苏州 专题 国内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海阔潮头风正劲 ——高质量发展粤浙行综述
时间:2023-12-02 09:04:11 来源:苏州日报

  □苏报融媒采访组

  长江奔流,浩荡东去,东海南海,碧海潮生。

  在中国经济版图上,长三角、杭州湾、温州湾、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熠熠生辉,成为引领经济马车高速奔跑的重要引擎。由北向南,超一线城市与新崛起城市,在数字经济、新能源、新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等赛道上竞逐奔跑,一些城市凭借独特的经济地位和创新力量,逐渐成为这个新版图上的明星。

  看什么,学什么?

  探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有哪些方向?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如何把握发展大势、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如何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开放创新,提升新质生产力,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近日,苏报融媒采访组带着问题,走进深圳、广州、温州和杭州,近距离观察这些城市在主导产业创新、数智化转型、招商引资、开发区建设、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数字经济和文体旅消费等方面措施、做法和经验,采访企业研发团队,产业工作者,通过汇聚政府、企业和学者声音,深入探讨坚守实体经济、推动创新的发展模式,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探寻高质量发展的“苏州答卷”。

  面向未来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从小渔村、“三来一补”低端制造业,到以华强北、粤海街道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再到定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深圳的“科创标签”越来越鲜明。

  梳理深圳发展脉络,不难发现,深圳走的是一条产业需求驱动,再到技术知识供给的道路。走进华强北,电子元件和小微企业鳞次栉比,几个人的工位就联通世界;走进粤海街道,金矿式产业森林和楼宇经济,培育出了腾讯、大疆、迈瑞医疗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一个办公室就是一个科创企业;一幢楼就是一个垂直开发区”。在深圳的科创发展进程中,高新技术企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截至2022年底,深圳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2.3万家,在全国的占比为5.75%。解读深圳企业内生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密码,离不开全国闻名的“6个90%”: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尊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整体效应,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形成新质生产力。目前,深圳各级各类创新载体达3600多家,包括1家国家实验室、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级创新中心,以及鹏城云脑、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脑解析与脑模拟等一批大科学装置。

  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深圳加快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继2022年6月重磅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后,2023年10月出台《深圳市战新与未来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暨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保障指引》,以高质量产业空间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是稳住制造业基本盘、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的重要抓手。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战略定位,是推动大湾区迈向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深圳从产业需求出发,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着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作为制度创新策源地的前海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多年来,这里已建成为大湾区“最浓缩最精华的核心引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不仅为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提供数据要素跨域、跨境流通的全国性交易平台,还为深港合作提供新的“空间着力点”,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发挥新平台优势,建设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跨界大都市区。

  “外引活水内生动力”的生长模式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11月8日,2023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上,859个投资贸易项目达成,总金额超2.24万亿元。一面是世界级的重大项目加速“招引”,一面是已落地的重大项目“加速跑”,意味着更快地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今年上半年,广州802个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29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63.5%,超时序进度13.5个百分点。

  面对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等传统支柱产业增长承压恢复,新兴产业释放出的新动能,成为广州工业增长的新亮点。

  “双碳”背景之下,新型储能备受关注。广州快速组建了招商、用地、筹建、审批等多个单位组成的专班小组,为企业引进落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广汽自主电池项目、融捷锂离子电池制造基地与研发中心项目等一大批对广州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项目取得重要进展。3月20日,《广东省推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发布,从5个方面提出20项措施,突出招商引资战略地位和作用,建立全省“大招商”工作格局。广州的强大引力,并不仅限于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食品、电子数码等行业项目也纷至沓来。世界级企业与广州相遇的背后,是广州实行招商“一把手”工程,线上线下全天候保持招商引资加速模式。

  外引活水,源自广州开放向海的雄心不变。

  瞄准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重点企业,以链主型龙头企业为牵引,推动大项目快速落地,带动上下游企业形成集聚、集群式发展态势,就是广州发展之道。

  内生动力,来自广州转型升级的决心坚定。

  在高质量发展必经的转型换挡道路上,既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构性问题,又蕴含转变方式、优化结构、积势蓄能的变化。广州在全国首创提出“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提升”赋能专项行动,培育平台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实现以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绿色制造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主要内涵的新型工业化。调查数据显示,广州九成制造业企业表示进行“四化”转型是企业内在需求。

  在新赛道上发力抢跑,尤其是瞄准新兴支柱产业、新兴优势产业和面向未来的前沿产业,广州始终坚持以定力应变量、以稳定促发展、以改革添活力。

  “政府与市场双向奔赴”的营商环境

  温州模式,是温州人的创举,本质是民本经济,精髓是市场经济,基石是实体经济。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以鞋革产业为代表的温州传统支柱产业,虽解决了“质量”问题,但同质化竞争、劳动力市场竞争、知识产权保护不强,让发展陷入了“瓶颈期”。如何突围?“当改革落差优势没有了,就需要依靠新的创新改革来取得成功。”温州市委党校教授朱康说。

  重重挑战,温州模式如何以“新”破题?

  一是传统支柱产业创新提档升级。在制造方面,聚焦智能制造和新技术应用,引进先进的制鞋流水线,开展省级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试点、汽摩配全行业智能化改造,采用“机器换人”和数字化系统,加速打造传统支柱产业万亿级产业集群。同时,通过政府引导、行业内部团结、知识产权保护等,不仅解决部分产能过剩问题,还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企业培育、项目招引、平台拓展,引导民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转型升级,特别是抢抓新能源发展风口,加速产业全链条成型;加快发展新材料、智能装备等产业。

  围绕“民企最看重什么,最喜欢什么,最需要什么?”,温州倾力打造“政府与市场双向奔赴”的一流营商环境。有对中央31条意见、浙江省民营经济32条的承接落地,有实时提高政务服务的便捷效率,实现科研与企业的“一线对接”;推广“进一扇门办所有事”的外部增值式服务,持续优化民企全周期全链条服务政策;搭建“数据得地”评估体系,多部门数据共享流通,破解民企增资扩产用地难题。针对民营企业中占比最大的小微企业发展需求,温州率先提出打造中小微企业友好城市,通过土地优配,实现全市小微企业园数字化园区建设全覆盖。

  如今,左手拥有雄厚的民间资本,右手拥抱新兴产业,以“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形成的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温州模式”日渐清晰。

  数字时代的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

  在中国城市坐标系中,杭州城市能级正在快速跃升。

  如果给杭州产业经济画像,文化、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这五大都市支柱产业,被列为优先发展产业。

  然而,在杭州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数字第一城”。一个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已然崛起,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带动了整个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使得杭州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地位日益稳固。数字经济已成为杭州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借助亚运会举办契机,杭州发布《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杭州将实施科技铸魂强基、数据要素激活、智能物联强链、企业梯队培育、数字赋能转型、业态模式创新、数字基建提升、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八大攻坚行动,打造数字经济理念和技术创新策源地、数字产业和人才高地、数字经济政策和制度先行地、数字资源配置和开放合作战略枢纽。

  “抢先搭上数字经济列车,杭州已经积累起数字经济消费互联网领先优势、创新创业活力优势、体制机制先行优势等先发优势。”苏州科技大学教授陈来生说。

  据统计,全球GDP中45%左右的产值来自高端服务业。随着亚运会经济带来的“涟漪效应”,杭州高端服务业再上新台阶,文体旅消费呈现溢出效应。全面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培育体育产业,让健身运动项目与绿色生态资源相互激活,从跨江发展到拥江发展,让全域旅游“杭州样本”蓬勃兴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整座城市变成一个个应用场景,为消费和生产提供试验场。

  今天的杭州,已经由一座文化旅游城市迅速发展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城市,杭州已经在迈向数字时代的道路上,与之同行的产业发展和升级,也在不断为这座城市带来全新的“造富机会”。

  海阔潮头风正劲,奋起扬帆正当时。

  一座城市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它对产业的布局和思考;而一座城市迎来“崛起机会”的时机,往往也和这座城市能否契合未来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高质量发展粤浙行苏报融媒行动,如同新闻“尖刀班”,在短短十余天里,用脚步丈量,第三视角观察,奋笔疾书,也只能管中窥豹,但依然感受到各地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的奋斗姿态。

责编:熊曙光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