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滚动 苏州 专题 国内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圣堂庙会来了 苏州人也有自己的“咚咚咚”
时间:2024-05-06 09:39:19 来源:引力播客户端

  今年正月,福建“游神”火出圈,其传统民俗活动,被网友配上了“咚咚咚”的“魔性”背景音乐,让其冲上“全国热搜”,甚至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

  昨天(5月5日)清晨,相城区阳澄湖镇国家级非遗项目圣堂庙会开启,三十余支“游神”队伍从当地各个土地庙出发,汇聚到圣堂寺,为东岳大帝“祝寿”。“各路神仙”环绕湘城老街游行,数千村民衣着华丽的传统服饰,表演起调龙灯、挑花篮、打连厢、荡湖船、唱渔歌——原来,苏州人也有自己的“咚咚咚”。

  “神仙开趴” 村民共贺

  昨天(5月5日)清晨六点,记者来到阳澄湖镇“护国上天王刘”土地庙,当地村民已经身穿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圣堂村横溇女子舞龙队敲锣打鼓热闹非凡,舞起的龙更是活灵活现,时而飞龙在天,时而潜龙入渊;而一旁,挑花篮、打连厢的队伍也是不甘示弱,纷纷拿出拿手好戏,庆贺吉日。

  六点三十分,随着鼓声的越发密集,村里的男同胞们抬起大轿,把猛将请出,与舞龙、挑花篮、打连厢队伍一起组成游行队伍,向另一座“陆云将军土地庙”出发。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每年农历三月廿六-廿八日,阳澄湖镇及周边的沺泾、太平、渭塘,常熟辛庄、横泾,昆山巴城、石牌等地近百大小庙神都会被大轿抬出,组成数百米长的队伍,相继“解饷”到圣堂庙仁圣宝殿,庆贺东岳大帝生日,“以前叫‘春会’,人最多的时候有几万人。”

  猛将队伍沿着江南乡村前行,村民们沿路祭拜,至陆云将军土地庙,另一支岸山村平斜女子舞龙队已经在这里恭候,与圣堂村的舞龙队“会师”,两条金龙在陆云将军土地庙前“斗舞”,气氛越发热烈;不多时,戴溇村的舞龙队也前来庆贺,三条金龙齐聚,现场锣鼓齐鸣,将气氛推向高潮。

(沿途村民身着华丽服饰迎接庙会)

  观众同游 感受盛会

  济民塘边,当地百姓为这位西晋大将军右司马设立了陆云内史祠堂;而“济民塘”名字本身,也是百姓们纪念陆云“放粮济民”的义举。

  据《相城小志》记载:“陆云土地庙在相城,祀晋陆云,云为郡人。因督粮过娄地,见岁祲,以所督粮尽赈饥民,云后遇害,民感其惠,葬衣冠于此。立庙祀之。”

  现场,不仅村民庆祝,也有各地而来的游客和观众,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小朱与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一起带着相机前来,他们参观这座苏州市文保单位“陆云将军土地庙”,一旁“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妙智庵也吸引了他们的兴趣,“中国传统文化佛道不分家,它们一起构建了中国人朴素的信仰。”

  小朱告诉记者,她祖宅在莲花岛,家中祖辈和她说起过圣堂庙会,而本身研究明清历史的她对此非常感兴趣,“我网上认识了同样读历史学博士的小杨,便邀约一同前来。”

  八点,陆云将军土地庙的鼓点再次密集起来,三条金龙依次“跃”起,而在此汇聚的“猛将”再次被轿夫抬起,他们将向圣堂寺出发,向东岳大帝祝贺。“我的研究方向是明清宫廷,今天看到庙堂之上的等级制度在江南民间的民俗活动中也有体现。”小朱表示,她对历史非常感兴趣,而眼下热闹非凡的圣堂庙会也让她着迷,“现在参与的大多是中老年人,这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应该需要更多的年轻力量。”

  猛将队伍沿着湘城老街前行:神仙木轿、起马牌、对锣、十禁牌、肃静牌、回避牌、万民伞、銮驾、执事牌、旗伞、灯幡依次而行,其间鼓乐齐鸣、舞龙伴行,村民们挑着花担,打着连厢,手持香烛、寿花,队伍首尾不能见,规模隆重而浩大。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小朱随着庙会队伍一起前行)

  时值五一假期,与小朱、小杨一样,不少年轻人也是随着队伍一起前行,一同感受盛会。

  国家非遗 传承文脉

  记者随着队伍一起在湘城老街前行,其间不时看到其他各村的猛将队伍,整个湘城一片欢腾。

  今年78岁的相城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宝根是圣堂庙会各会班“解饷”“上朝”仪式总负责人。他告诉记者,阳澄湖镇辖区内,分布着如陆云、采宝、龙王、猛将、濮陀、西庄王、随粮王、忠孝王等数十座土地神庙,每座神庙都有所属会班和民间技艺队伍,有数十位庙会活动负责人,负责圣堂庙会民俗活动传承事项,“我们这项庙会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代代相传,距今有近600年历史了。除了相城当地阳澄湖,太平、渭塘、北桥等乡镇外,还辐射到苏州(城区)、常熟、昆山,甚至上海、无锡等地区,那些地方都有自发组织的会班队伍参加圣堂庙会活动。”

  记者随着队伍一起来到游行的终点站圣堂寺。这座始建于梁朝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63年)的宝刹,张灯结彩,各个村落的猛将队伍依次前来朝拜。整场庙会活动仿照旧时官僚等级制度,形成了“地方土地(村社级)→中级神→东岳大帝”的三级结构。

  在仁圣宝殿前,各村的猛将向殿堂内的东岳大帝“上朝”,百姓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研究此项民俗活动多年的原阳澄湖镇文化站站长李雪龙告诉记者,阳澄湖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孕育出了独特的稻耕、渔耕文化,“百姓在日常农耕渔耕劳作中,自古就形成了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而衍生烧香拜佛等许多民间生产生活习俗。2018年9月,阳澄湖镇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圣堂庙会民俗活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泳超教授和苏州大学文学院徐国源教授在此前的多年跟踪调研中发现:以“春会”为特色的阳澄湖圣堂庙会根植于悠久的民俗传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不仅在今天仍显现出民间信仰的活力与生机,还越来越带有民间“欢会”的氛围,显现出信仰与浮世的交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时代特点。

(挑花担队伍和舞龙队伍)

  2020年,圣堂庙会正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李雪龙告诉记者,圣堂庙会是在阳澄湖区域延续至今的民间信仰活动,是民俗仪式、民间文艺的重要载体之一,长久以来,它已成为阳澄湖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独特的‘村落联盟’式活动,把各村的戏曲、舞龙、打连厢等民间文艺活动进行集中表演。”李雪龙说,当地各村落群众既筹集庙会活动经费,又组织召集参与人员,排练各类民间文艺表演节目,调度安排庙会各类事项。近年,在潜移默化的民俗氛围熏陶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也加入庙会活动中来,“随着阳澄湖镇城乡一体化进程,传统的劳动、生活和娱乐方式正在悄然改变,而圣堂庙会活动作为‘村落联盟’式的社会文化空间,促进了当地人们的娱乐和社交活动,这项民俗庙会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苏报融媒记者 李渊 文/摄)

责编:鞠静静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