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金仓湖现代农业示范片区城厢片区立足自身产业优势、生态本底与文化底蕴,实践“科技赋能、城乡融合、产业协同、服务共享”现代乡村发展模式——
金仓湖的“厢”村“聚”变
在东林村体验“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一片田”的绿色循环;在电站村感受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魅力;在万丰村领略“三水一宅六分田”的自然风貌;在金仓湖湿地公园与大自然共鸣,与“城市绿肺”一起呼吸……
打开太仓金仓湖现代农业示范片区城厢片区的地图,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徐徐展开。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一系列荣誉,诉说着这个片区的振兴潜力。
全面乡村振兴的新视域下,乡村振兴不再是一个两个村的振兴,而是乡村整体的振兴。这就要求以系统思维和统筹谋划,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发力点由单个村的突破发展,向多个村抱团发展、联村共富的片区化模式转变。
近期,苏报调研组在太仓金仓湖现代农业示范片区城厢片区调研发现,该片区立足自身产业优势、生态本底与文化底蕴,连片规划、连片共建、连片发展,变分散发展的劣势为集中突破的优势,以一个个村庄的聚合,带来一个片区的聚变,带动一场乡村巨变。
产业旺
村村有“一样” 片区“不一样”
夏收时节,东林村田埂边的一个个直径一米左右的白色“大圆包”格外显眼。“这是我们收集来的秸秆,经过两次发酵两次加工,就可以变成牛羊的青贮饲料。”东林村秸秆饲料厂承包商王建国介绍,由秸秆发酵生成的饲料不仅有害物质更少,也更易于牛羊吸收。
这些饲料是东林牧场上千只湖羊、上百头红牛的“口粮”,东林村还将牛羊粪便收集制成有机肥,用来浇灌稻麦田和生态果园,为农产品提供“专属养料”,由此形成“一片田、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的现代农牧循环产业链。东林村2023年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3311万元,其中70%来自于这条循环农业产业链。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城厢片区的东林村、电站村、万丰村因地制宜,村村有“一样”,片区“不一样”。
除了东林村之外,电站村从“一颗葡萄”起步,深耕林果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线下林果采摘首选之地;万丰村建立新毛芋艿核心种芋扩繁圃和核心生产示范基地,推动新毛芋艿产业化发展。
“三个村各自形成了自身特色,如果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一定要联动起来。”城厢镇副镇长李俊杰说,“点”上出彩之后,镇里开始更多考虑“线”上串联,“片”上共进。
金仓湖现代农业示范片区城厢片区建设让镇里找到了新的突破口。通过推进党组织联建共建,成立“金仓湖片区大党委”,三个村改变“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深化区域协作、联动发展,形成抱团发展的合力。
一个“强核心”带动整个片区发展,资源互补、效益共享,拓展循环农业的空间维度与产业深度。
城厢片区以东林村为核心,将万丰村、电站村共同纳入循环产业体系,并在原有“四个一”循环产业基础上,新增“一粒米”、“一棵芽”项目,试点开展“一头牛”养殖。
一张蓝图绘到底,整体布局、统筹推进,擦亮农产品“金字招牌”。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新毛芋艿”的核心保护区域,城厢片区实施省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建立标准化种植管理体系,统一供种、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防伪,核心产区辐射区面积从原来不足300亩增至1000多亩,示范区亩产增幅达10%。
先发带动后进、村村联动协同的片区化发展,让村子的产业强了起来。截至目前,城厢片区共实施重点项目29个,总投资约5.5亿元。2023年东林村、电站村、万丰村三村总资产达5.62亿元,平均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477.7万元,人均收入5.2万元。
乡村美
扮靓绿水青山 寻路“金山银山”
查看乡亲们门前屋后的环境状况,普及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并定期进行考评打分……这是万丰村杜柴塘片区“宅基管家”张炳兴的日常工作,“既是‘管家’,也是‘服务员’,归根结底就是要把村里的环境搞好。”张炳兴说。
有了“宅基管家”,万丰村面貌焕然一新。村庄保留的356户农房翻建311户,实现污水接管全覆盖、垃圾分类全覆盖,59户人家获评苏州市美丽庭院称号。
生态的魅力在乡村,乡村的活力靠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城厢片区,绿色是最鲜明的底色:
在东林村的田间,每年产生的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100%,年生产有机肥3000吨,节省化肥用量约30%,村里土壤有机质从2013年的1%提升到如今的3%;
在万丰村的河边路头,散乱污企业、历史违建纷纷“离场”,家禽粪便、生活垃圾、黑臭污水消失不见,新增绿化2.31万平方米,污水处理生态湿地常态化运作;
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从一村美到村村美,一处处“小风景”成就了一个片区的“大风景”,这既离不开村里的自发驱动,也缺不了片区化的统筹推进。
以全域净美为目标,城厢片区下好环境整治“一盘棋”,通过优化公共配置和公共治理,从整体性角度解决单个村庄规划的“失灵”现象。
由城厢镇牵头提升农村道路保洁、生活垃圾治理和“厕所革命”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同时不断提升农村水环境,持续优化农田灌溉水质……2023年,金仓湖现代田园特色精品示范区高分通过苏州市田园办验收。
不仅要颜值高,更要内涵深。城厢镇在城厢片区深化“党建+法治”乡村治理方向,培育“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创建“泥腿子监察队”等特色普法队伍,利用老娘舅调解员帮助化解矛盾纠纷。
同时,通过楼道自治、积分兑换等治理方式,激发村规民约、三字经等治理动能,挖掘村民组长、村民代表等成为“身边管家”,片区内的小微网格长积极发挥作用,现代化治理能力持续提高。
“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乡村含“绿”量如何变成含“金”量?农文旅融合成了最好的“转码器”。
城厢片区通过空间缝合、资源整合、发展聚合,系统推进区域内农文旅融合发展,打破村庄发展的空间瓶颈与资源瓶颈,破解乡村旅游同质化的难题。
空间上破界、串点、连线、成片,打破行政管辖边界,通过河道、风景路、慢行步道等,形成空间连片区域,串联片区的“东林环线”获评江苏省“美丽农村路”样板路;品牌上,打造“金仓田园”融合片区品牌;产品上,以田园火车、乡村漫道串联起金仓湖湿地、电站生态园、穗月广场、三水一宅等众多文旅资源,打造“归田园”和“入繁华”游览主线。
“各村既有错位,又有联动,破除邻避效应,形成整体特色,共同组成了太仓全域旅游版图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厢镇党委副书记陈敏说。
农民富
口袋鼓鼓 精神满满
60岁的张耀忠祖孙三代种粮,尝到了东林村发展现代农业的甜头。“我们全村有10多个农业企业,解决了本村就业问题,我这样的老农民和年纪轻的新农民,都有‘用武之地’,我们有种粮经验,他们有农业技术。”
张耀忠算了一笔账:集体农业企业打工的薪金和东林村社区股份合作社的股份分红,每个月的收入有5000多元,作为老年人每年还能享受1000多元的福利,还有社保失地金、村里买的大病保险,每年村里还会发一些生活补助。
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每一个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上,这也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
在城厢片区,各村依靠各自发展特色,拓展村民收入渠道。东林村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创建各类村办企业,为每个村民提供一张社保卡、一个就业岗位、一份股份分红、一份资产租赁收入;万丰村组建海丰农场,全村799户全部参与入股,年底进行股权分红;电站村由村集体成立劳务合作社,带动本地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如果说各村根据自身的产业发展状况构建了村民增收致富“天花板”,那么以片区为单位的整体统筹则为不同人群兜牢了“底线”。
由城厢片区统筹在日照中心设立老年食堂,老人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幸福“食”光;开展乡村公益医疗互助试点,参与率实现全覆盖;加强兜底性社会保障工作,确保农村低保户、困境儿童、残疾人等重点救助对象保障达标率100%……
共同富裕,不仅要看物质富裕撑起的“天际线”,也要看精神富足的幸福“地平线”。
为了让腰包逐年鼓起来的村民“富口袋,更富脑袋”,城厢片区分别在电站生态园、东林村味稻公园、万丰三水一宅等地开展“田园光影”夏日游园会等特色活动,点亮群众幸福生活。
同时,在电站村打造金仓田园文明实践分中心,整合各村的精神文明资源,共同开展形式各异的文明实践活动,形成城乡文明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本。
一个个文明村叠加成一个文明片区,吹起一股文明新风。城厢镇片区定期举办“七彩夏日”“夜模式”“温暖秋冬”等主题活动,建立文明萤火虫志愿服务团等志愿服务队伍,打造电站花苑“文明公社睦邻小家”等一批文明样板、东林“十美十要”等亮点举措、4.3公里行走的文明实践圈等特色点位,让精神文明成果惠及每个村民。
“我们将继续擦亮片区特色名片,提升协同发展水平,推动各村在乡村建设、环境打造、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联建共建,以片区化发展探索乡村振兴‘下半场’的新路径。”城厢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益说。
专家观点
系统化思维推进乡村振兴
成涛林(苏州市政府研究室科研处处长)
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是苏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高质量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一项创新性、探索性工作举措。城厢片区坚持系统化思维,从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村貌改善、村民共富等角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改革创新举措,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有两个方面的经验做法值得复制推广:
一方面,以全产业链理念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城厢片区以“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理念,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农村资源,有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同时,以新毛芋艿省级地标工程为契机,推动农产品种植向深加工转变,推动一产向二产延伸,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另一方面,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循环经济理念虽然深入人心,但真正落地难度却比较大、见效也比较缓慢。城厢片区坚持久久为功,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一条“稻麦生产-秸秆收集利用-规模养殖-粪污肥料化-稻麦生产”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既强化了资源再利用,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还优化了农村环境,真正实现“三赢”。
产业旺 乡村美 农民富
沈明星(江苏苏州干部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苏州市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创新“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组团式开展乡村建设”的发展思路,系统破解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协同提升的难题。为此,联合调研组对太仓金仓湖现代农业示范片区城厢片区进行了调研。
产业旺角度,城厢片区三村各有一个叫得响的农业主导产业,通过要素整合,实现片区的聚合发展;乡村美角度,着重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田容田貌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升等方面发力,扮靓生态环境底色,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嫁接农文旅融合和片区一体化推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民富角度,不仅千方百计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实力,给农民股金分红、福利保障兜底,并积极创建农民就业创业增收载体,实施公共服务城乡无差别供给,实现物质有保障、精神更富足的共同富裕愿景。城厢片区的实践与成效值得全市借鉴推广。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