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面向青少年的徒步、野营、军事“吃苦”夏令营颇受家长追捧。恰巧电影《抓娃娃》热映也引发社会热议:是否要给娃吃点苦。
《抓娃娃》通过喜剧的形式,讲述一对富豪夫妻为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继承者,在孩子幼年时期,就对其进行苦难、挫折式教育,因一味地为孩子制造苦难,压抑了孩子的天赋和个人兴趣,导致孩子陷入了自卑、自我怀疑的囹圄。啼笑皆非的背后,是令人后背发凉的深思。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一观念,曾经在不少家长心中根深蒂固,导致一些家庭过度保护和溺爱孩子,家长们深恐孩子受一丝委屈,从小便为他们铺设了无忧无虑的道路。然而,物极必反,如今不少家长认为: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要对孩子进行模拟苦难教育。
但值得注意的是,吃苦教育绝非简单地做“苦力”教育,也不该是对孩子的惩罚。儿子不肯好好上学,家长带他体验工地搬钢筋的生活;女儿不肯读书,父亲带她在烈日下挖藕4小时……近年,类似的社会新闻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在自媒体平台上并“走红”。
家长让孩子做农活,或者到工地上体验生产劳动,从劳动教育角度看,这是正确的。不能让孩子“只读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是,家长让孩子到工地、农田干活的目的,却是“教育”孩子“不好好学习,今后就干苦力”,这是对孩子进行漠视劳动、轻视普通劳动者的反教育。吃苦教育一定要把握度,让孩子有尊严地吃苦,其目的是树立珍惜感恩、勤俭节约的价值观。
此外,吃苦教育的精髓在于“适度”与“自然”,无需刻意制造苦难,也不应让吃苦成为孩子生活的常态。所谓让一个人去“吃苦”,实际不是让他去经受那些不幸的事件,而是在现有的条件下让他能够逐渐地体会到自己能够拥有什么,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顽强的意志力和战胜自我的能力,这些才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文/静静 图/秦能补拙)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