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羽毛颜色与树皮极其相似,具有良好的保护色,很难被发现,可以说是深藏不露!”近日,在吴江戗港观鸟点,年近70岁的鸟类摄影爱好者王通池蹲点多时,终于拍到了罕见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夜鹰。
夜鹰白天睡觉、夜晚活动,擅长在夜空中捕食蚊、虻、蛾等昆虫,由于白天栖息时一动不动,再加上伪装性很强的羽毛,它们很难被发现。对于吴江的“拍鸟达人”王通池来说,此次得以一睹夜鹰的身姿,既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也是吴江区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证明。
每天清晨5点左右,王通池就会扛起“长枪短炮”出发。鸟儿的每一次飞翔、每一次跳跃、每一次扑腾的瞬间,都令他怦然心动。“最近我观测到红隼、黑翅鸢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都已经选择在万公堤安家落户,从候鸟变成留鸟,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鸟儿生存繁衍提供了安全栖息地。”王通池说。
鸟儿来不来,关键看生态。野生鸟类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其种类和种群数量直观反映着环境质量。经过近年来的科学保护与管理,吴江湿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为越来越多珍稀鸟类的理想栖息地。蹼鹬、仙八色鸫、紫寿带、铜蓝鹟……近期,稀有鸟类相继“现身”同里国家湿地公园,为湿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同里国家湿地公园观测到的鸟类已从最初的91种增加到了目前的242种,鸟类种数居苏州同类国家湿地公园之首。
近年来,吴江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启动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全力保障生态安全。
今年,吴江正在探索将生态损害赔偿资金运用到生物多样性领域,建成首个生物多样性观测场站,将机器视觉、声纹识别、AI分析等先进技术应用于生物多样性监测。自上线以来,采集数据38927条,累计识别物种162种。同时,吴江还搭建了生物多样性监测可视化平台,可远程查看视频和设备运行情况,实时分析和展示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和成果,全方位提升生物多样性智慧监管能力。(记者 王英 周悦磊 见习记者 徐璟杰 通讯员 黄栎蓉)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