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宝平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是苏州工业园区孵化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高科技载体,经过17年的深耕和培育,BioBAY已聚集620余家生物医药高科技创新企业、近35000名高层次人才,形成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三大重点产业集群,全力构建世界一流的生物产业生态圈。
人才集聚 创新上新
人才是新兴产业发展重要的战略资源,苏州工业园区围绕政策制定、环境营造、亲商服务等方面制定《苏州工业园区鼓励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出台加大统贷平台支持、项目贷款贴息、研发用房补贴等政策,鼓励国内外科技领军型人才及团队到当地创新创业。
优越的创新环境加持,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集聚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美国三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谢晓亮;著名生物学家、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等国内外众多高端人才前来创业。截止目前,该园内聚集了115位国家级人才、196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05位姑苏领军人才、594位苏州工业园区领军人才。
今年,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在英国、法国设立商务中心,并辐射欧洲地区,就人才引进、科技创新资源引进、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进行不间断地对接交流,为该产业园的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引入更新的创新理念和良好的资源,同时也不断扩大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023年,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名》中,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21年,科技部批准建设全国生物医药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目前,该创新中心与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BioBAY)合并运行。
产业集群 生态延展
随着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企业的不断引进和上下游产业链的日趋完善,其已形成国内最完整的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的特色产业集群。
在新药研发领域,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企业累计获得临床试验批件665张,今年新增46个品种的77张临床试验批件,目前累计批准生产上市药品48件,其中达伯舒、达攸同、苏立信、达伯华等15款创新药相继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在医疗器械领域,目前该园内16家医疗器械企业的24个产品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审批“绿色通道”,占比苏州市逾五成;园内企业累计获得751张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在最高标准的三类医疗器械领域,园内企业已获211张产品注册证,35张产品生产许可证。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优越的创新环境孕育了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基石药业、亚盛医药、康宁杰瑞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目前,国内上市的四款国产单抗药物中,有信达研发的达伯舒、恒瑞盛迪亚研发的艾瑞卡等两款出自该园区。
资本撬动 高效创新
在资本市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境内外生物医药上市企业达24家;融资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该园内企业融资总额超1000亿元。同时,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参与发起了元生创投、聚明创投等关注中早期创业项目的产业基金,已投资超过90个创新项目,推动苏州当地及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启服务型BD交易平台,以促进园内初创企业不断高效创新,并满足大企业借助交易丰富产品管线的需求。在药物研发领域,园内的信达生物与亚盛医药就股权投资、产品管线等层面达成2.45亿美元的战略合作,本次合作开创了中国药企合作、携手创药惠民的新模式和新思路;宜联生物公司宣布与罗氏达成全球合作和许可协议,交易金额超10亿美元。
创新要素 越聚越多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注重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与完善,营造产业发展最佳环境。近年来,该产业园相继引进中科苏州药物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英国牛津大学苏州研究院等平台;主办或协办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ChinaBio生物医药合作论坛、DeviceChina医疗器械高峰论坛等国际会议。2010年,该园区引进了世界著名生物技术研究机构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的系列学术会议,并将其亚洲会议中心设在了苏州工业园区,从2011年开始,几乎每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在获奖前就已到亚洲冷泉港做过报告。
为契合国家医药改革方向和产业发展态势,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整合园内资源,大力推进专业性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包括生物药中试平台、医学检验实验室公共平台、生物材料国际物流平台等平台。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活跃着东方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及独墅湖医疗器械产业联盟、湖畔医用植介入产业研究院等主体自发组成的生物医药团体或联盟,这些组织经常性的进行交流活动,他们不断为生物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助力BioBAY成为国内最具创新力的产业园区。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