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位网友反映,直播间主播称69.9元可买8盒蓝莓,但他们收到货却发现,每盒仅有五六颗蓝莓。卖蓝莓的网店店主对记者表示,他们只负责接单不负责发货,自己也是“受害者”。这一事件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热议。
事实上,此类网购乱象并非个例。河南郑州一位阿姨因被商品图片误导,花费29元网购了一辆三轮车,结果却收到了一辆玩具车;山东一位大叔在直播间“抢购”了两个凳子,取货时却发现所谓的凳子竟是两个迷你摆件;河南一女子花费14元网购的“石狮子”,到货后也缩水成了巴掌大的小摆件……
近年来,“价格低廉”“秒杀”“数量有限”等在一些直播平台上大行其道。一些不良商家利用网络平台的漏洞,通过虚假宣传、虚构交易、低价诱骗等手段欺骗消费者。不管是买蓝莓,还是抢凳子,背后的套路如出一辙。
这些商家利用低价和模糊宣传诱导下单,让消费者拿到“货不对板”的物品后进退两难:退货需要承担高昂的退货运费,或者无奈接受“花钱买教训”的现实。
从法律角度来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此类行为明显构成欺骗消费者、虚假宣传。无论是招商团队、网店还是发货商家,只要参与虚假宣传这一过程,都难辞其咎。
在商业领域,或许一时的忽悠能够吸引眼球、获取流量,但长远来看,这种短视行为必然导致口碑崩塌,失去市场信任。填平网购的“坑”,需要平台的责任担当、商家的严格自律,更离不开消费者、行业协会以及监管部门的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健康、透明、可信的网购环境。(文/静静 编辑/水清莲动 图/陈洁)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