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民政系统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拼劲,积极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
暖心绘就苏城百姓生活幸福底色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生之大,又在于枝叶关情,一餐热饭、一笔救助金、一次爱心守护都关乎百姓的幸福感。
苏州民政用5年时光作答:“国之大者”是心系千家万户,紧盯急难愁盼,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5年来,苏州民政系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胸怀“国之大者”,以踏浪前行的闯劲,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拼劲,积极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用心用情写好“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暖心篇章,让百姓真切感受到生活在苏州很有福气。苏州市民政局连续两次获评“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
从“多元养老”到“幸福享老”,不断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在拐个弯就到的老年食堂里,菜品丰富、价格实惠;享受政府补贴购买的浴凳、护理床、轮椅、智能烟雾报警器等,让老人日常生活更安全、更便捷、更舒心;在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认识新朋友,银龄生活“有滋有味”;在“苏颐养1号店”线上、线下商城,拥抱养老新场景带来的消费新体验……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5年来,苏州通过一系列举措,描绘出一幅“苏式颐养”的幸福图景。苏州养老服务连续4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如今,苏州全市建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256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10个,运营养老机构178家、备案床位5.09万张,形成分层分类养老服务发展格局,建成覆盖城乡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2024年,苏州市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建设、苏州市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两项工作入选国家级试点项目。
为解决居家养老堵点和难点,苏州通过“政府补一点、家庭掏一点、企业让一点”模式,在全省率先推动适老化改造从保障兜底人群应改尽改到普惠可及转向覆盖所有老年人,5年来累计为超6万户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有力提升了老年人居家养老品质。面对老年助餐这件居家养老中的“关键小事”,苏州统筹利用市场力量和社会资源开办运营180家镇(街道)级老年食堂,2024年累计开展老年助餐服务约580万人次,老年人就近就便吃上了“暖心饭、放心菜”。同时,苏州依托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为居家养老织密织牢保障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等作出安排部署。为了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的短板,2024年,苏州建立了40个互助养老乡村睦邻点,睦邻点集文娱活动、助餐助医、康复理疗、辅具展示等功能于一体,依托实体站点将优质养老服务资源下沉至自然村一级,逐步打通农村养老“毛细血管”,让农村老人“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享受优质养老服务。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号召,苏州制定出台《关于促进苏州市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研究开发银发经济产业图谱、招商引智地图、具体工作指引,授牌首批银发经济实验室,充分发挥市属国企苏州康养集团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建设银发经济示范园区、长三角康养综合基地、高端老年社区、生态康养旅居地等。连续举办四届长三角国际健康养老产业交易会,去年交易额超3.14亿元。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扎实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感谢你们,这么快就把低保救助给我办好了,以后的生活有保障了。”去年,吴江区盛泽镇社会事业办民政科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帮助73岁罹患胃癌的失独老人王老伯申领低保,每月可领低保金,还能额外享受实时医疗救助,经济负担大大减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去年,在社工的鼓励和帮助下,57岁的残疾人陈先生参与到相城区民政局推出的低收入家庭就业支持项目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陈先生熟练掌握了制作“蟹壳黄”的技艺,增加了收入,还萌生了自己开店创业的想法。“我现在觉得生活有奔头,未来有盼头。”陈先生说。
做好社会救助等兜底保障工作,体现的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理念,彰显的是共同富裕的成色和质量。5年来,苏州民政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的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体系,为困难群众筑起了一道兜底保障安全网。5年来,苏州市累计发放社会救助金16.5亿元、春节走访慰问金21.3亿元;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14.8万人次、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360.9万人次,累计发放补贴资金20.1亿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155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630元。
为了更好地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苏州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口径低收入人口认定,探索相对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出台加强困难群众综合帮扶工作实施意见。2024年,苏州市民政局牵头建设、上线苏州“救助通”综合帮扶应用,汇集14个部门、40余类、1400余万条帮扶数据,通过“政策计算器”,精准匹配群众救助诉求,及时推送因病、因残等致困预警信息,实现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同样,民政部门努力让困境儿童成长之路充满关爱与温暖。5年来,我市扩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覆盖面,逐步提高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率先在全省统一机构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成为全国第4个统一此项标准的城市。苏州市机构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艾滋病感染儿童基本生活费提高到每人每月3100元,重病重残儿童提高到每人每月1560元,累计发放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补贴资金4.44亿元。实体化运作的未保机构实现市、县级市(区)、镇(街道)三级全覆盖。全市2237名儿童主任扎根一线,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困难、成长烦恼、发展障碍。
困难群众的急难,不仅有政府救助的兜底保障,还有慈善帮扶的雪中送炭。5年来,苏州募集慈善款物79.58亿元,支出81.65亿元。全市97个镇(街道)、2215个村(社区)设立社区慈善基金,引导慈善资金超5亿元,解决群众身边的“小急难”问题,推进基层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相衔接,让困难群众病有所医、就业有门、获得感更强。
从“人生大事”到“民生小事”,持续提升民政专项事务服务水平
这几日,苏城正悄悄晕染开春天的气息,漫步在耦园内,处处皆景,一对对新人或穿婚纱或着秀禾,也融入景中,为耦园增添爱情色彩。
苏州耦园作为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园林,因昔日园主沈秉成、严永华夫妇的动人爱情故事,被人们称作“爱情之园”。2022年七夕佳节,姑苏区与耦园合作成立了全国首家古典园林婚姻登记服务中心,“苏式味”婚姻登记火速出圈。“这里的预约号特别抢手,我们提前一个月才约上。”正在办理结婚登记的新人徐先生说。
面对结婚这件人生大事,近年来,苏州市民政系统把江南文化融入婚姻登记服务场所,打造了城市公园型、古典园林型、水乡浪漫型等6类婚姻登记“最美幸福空间”,让新人们在诗情画意中缔结良缘。同时,苏州积极发展“甜蜜经济”,发布《“苏式婚姻”365行动方案》,探索打造婚庆产业集聚区,开通地铁结婚游、水乡婚船游、文旅风景游等特色婚旅线路,让文明时尚婚恋文化融入城市、走进家庭、点亮生活。
眼下,横泾街道上林村油菜花连片盛放,迎来乡村旅游旺季。随着村里的街路巷都有了路名路牌,让慕名而来踏青赏花的游客更加方便。据介绍,自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以来,全村从最长4900米、最宽15米的“溆庄路”到最短59米、最窄2米的“薄暮弄”,共命名了54条乡村道路,使群众出行不便、导航不清、物流不畅等问题迎刃而解,为村民生产生活、乡村旅游等带来了便利。
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全市新增命名(调整)乡村道路3069条,设立地名标志7535个,累计采集乡村地名信息63523条,建成永兴、芦荡、半泾、黄墅等8个“乡村著名行动”集中展示区。同时,挖掘复活“文安巷”等百余个历史底蕴丰厚的乡村老地名,推动助农惠农类地名上网、上图、上线,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寄递物流等的便利度。创新命名“秋收路”等一批蕴含先贤智慧、体现耕读文化的特色乡村路名,擦亮“凤凰”水蜜桃、“鹿苑”三黄鸡等一批地名标志产品品牌,有效助推了乡村振兴,促进了村民增收。
作为全市首批入驻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的社会组织,苏州市汀斯社工师事务所经过民政部门系统的孵化培育,已经逐步构建完善的组织架构、规范化的制度体系、专业化技术智库以及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项目服务点从10年前的1个点变成10个城市、20个街道、100个社区和20所学校,解决急难问题1000余个,帮扶困境群众10000余人,真正做到想民所需、做民所急。
社会组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全市7566家社会组织在参与重大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优化社会治理、服务民生保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连续4年举办长三角社会组织协同发展苏州大会,两度获评“全国社会组织十件大事”。构建“一产业一集群一协会”发展格局,为全市“1030”产业体系发展赋能增效。设立“苏州社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基金”,创新开展“政社企校-连心桥”供需对接活动。推动建成116家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累计投入资金超10亿元,引导社会组织多维度参与社区治理。实施“苏心救”品牌项目,发动社会组织力量参与社会急救志愿者培训,助力苏州“黄金四分钟急救圈”建设。
此外,苏州福彩还积极与金融、文旅、邮政、通信、汽车、媒体、轨交等多领域加强战略合作,培育一批活跃于市集、景点的流动销售点,创新一批电脑票全玩法“营销方案库”,发展一批“嵌入式”网点,全市福利彩票近5年销售145.1亿元,销量连续18年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全市民政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幸福苏州365”为发展目标,持续打造全龄友好的便民服务圈、全域覆盖的民生安全网和全民共享的福气之城“三大圈层”,做好人本民政、质量民政、融合民政、法治民政、数智民政、平安民政“六大主业”,深耕银发经济、甜蜜经济、社会组织、地名经济、福彩营销“五新业态”,努力开创面向未来趋势、符合城市定位、满足群众需求、推动共同富裕的民政事业发展新格局。(记者 林琳)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