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大剧《北上》热播,带火相城区太平老街——
“年轻人回来了,我们心都暖了”
一部热播电视剧,唤醒了相城区的宝藏老街。央视大剧《北上》热播,镜头中的江南水乡与现实中的相城区太平老街无缝对接,这条曾经沉寂许久的老街,随着剧中故事的徐徐展开,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昨天(3月27日)上午,记者走进这条千年老街,烟雨朦胧间,小桥流水,白墙黛瓦,穿过荻溪桥、踏上青石板,仿佛走进了荧屏里那个温暖而熟悉的场景。踏着春日的脚步,这条古老的街巷重新“出圈”,引来络绎不绝的年轻游客,让老街上的老人们倍感欣慰。
“电视剧里的那个店门口,就是我家”
“你看电视剧里的那个店门口,就是我家!”杂货铺老板奚建刚正倚在自家老店门口兴致勃勃地和过路游客聊着电视剧《北上》。
奚建刚今年62岁,他这家不起眼的小店从已故的父亲手里传下来,至今仍坚守着。“那是2023年的一天,我正坐在店里打瞌睡呢,忽然有人敲门,说想在我这店门口拍戏。我当时一听就答应了,心想能宣传宣传也不错!”记者好奇地问起有没有收“片场费”。老奚爽朗一笑,摆摆手说:“没要,我直接说‘不用’。”
奚建刚细致地回忆起当时拍摄的情景。“早上剧组过来放置道具,我店铺门口还堆满了柴火,都是剧组刚买来的,下午正式开拍,整个过程持续了一整天。”老奚指着门口,笑着补充说,“剧组撤场时,那些没用完的柴火,他们也没拿走,我就送给附近的村民了。”
更有趣的是,老奚有一辆老式摩托车,挂着一个明显的“苏E”打头的车牌,“导演看见了,还特地提醒我要挪走,怕拍进镜头里穿帮。”老奚笑着补充道,“拍个电视剧,真的很细致、讲究!不火才怪!”
沿着青石板路继续往前走,街中心一棵千年银杏也曾出现在剧中重要的画面里。银杏树下,有不少游客驻足拍照、打卡。“你看,这树这么大,挺有味道的。”几位年轻游客一边讨论着剧情,一边拍照,老街的热闹仿佛又回到了当年。
“老街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乡愁”
太平老街的兴衰与剧中运河小镇如出一辙,依靠着水运而兴起,又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没落。
老街文史专家龚仁芝今年已八旬高龄,见证了老街数十年的兴衰变迁。“刚刚解放的时候,我才八岁,那时候老街非常热闹,不仅有奚家的杂货铺,还有银行、供销社、布匹店、公社,甚至还有粮站,附近的村民都会来这儿办事、买东西。”
说起老街、说起历史,龚老如数家珍,更是激动不已。与剧中“花街”一样,太平老街依靠着荻溪之水的漕运便利自古便兴盛。“南宋时期,当时宋朝名臣、柱国太傅王皋携家眷南迁来到此地,定居荻溪,从此带来了繁荣与文化。”龚仁芝兴奋地说,荻溪河畔逐渐形成了集市,南来北往的船只经停歇脚,逐步兴盛起来。明清两代,这里依托水系发达、漕运之利,商贸日渐繁华,杂货铺、布店、茶楼遍布街巷,成为一处熙攘繁盛的商业重镇。
龚老叹了口气,接着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加速推进,‘新街’建起来了,年轻人都搬到了新楼里,老街上的店铺一家接着一家关门,这条街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和活力。”龚仁芝对记者坦言,他内心其实非常矛盾,“城市变得越来越好了,我们是真心为此高兴的,但对我们从小生长在这里的人来说,看到老街一年年老去,真的是很不舍。”
龚老退休后倾注了全部精力挖掘、整理、守护太平老街的历史与文脉,主持编纂了《太平镇志》,亲自设计建设荻溪文史馆、三槐堂家风馆。“老街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乡愁,现在电视剧一播,来了很多年轻人,让我觉得特别高兴,老街也有了新的生命力。”
“希望越来越多年轻人记住这里的故事”
伴随着《北上》热播,太平老街这段时间悄然“出圈”,春天的来临更让这里迎来了新的生机。老街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破壳咖啡馆、古吴轩书屋和特色婚姻登记点,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热门地标。
昨天是27日,谐音“爱妻”,更为这个日子平添浪漫色彩。在《北上》剧中出现过的“三生有杏”千年古银杏树下,老街特色婚姻登记点内,两对情侣在亲友的见证下领取结婚证。“我们特意选了今天,在这个特别的日子、特别的地方领证,非常有意义。”一对新人对记者说。
新人们领证后,在老街的古银杏树下拍摄写真,沿着荻溪桥、利民桥等电视剧《北上》的取景地留下浪漫美好的回忆。在老奚的店铺门口,几张老人们晒太阳的老沙发成了年轻人的“打卡专用座”,“我这里现在经常有新人一起来排排坐,请了专业的摄影师来拍照!”奚建刚笑着说,“这样的场景仿佛回到了我自己年轻的时候,真好!”
这温馨的画面,也让龚老和街上的老人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着年轻人回到老街,我们的心都暖了。老街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我们心中的家园,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记住这里的故事,把老街的文化延续下去。”
电视剧带来的热潮,正在推动老街焕新、复苏与发展,让古老的文化底蕴焕发出青春的光彩。与此同时,太平街道也加快了文旅产业与影视产业同频共振的步伐,当地政府积极推动影视拍摄基地建设,并通过举办多样化的文创活动,打造与年轻群体共鸣的网红IP,推动老街文旅融合发展。未来,太平老街将进一步发挥影视产业的溢出效应,借助“剧景联动”,实现影视文化与乡村旅游、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持续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记者 李渊)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