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商平台用30分钟配送争夺效率,菜场选择以“慢”制胜。从功能性场所转化为文化体验的“第三空间”,这个变化背后,是姑苏区对“体验经济”的深度挖掘——
烟火气里的城市更新密码
老地方,有了新面貌——位于干将西路的万家邻里彩香菜场新址试营业,承载着苏州人40多年记忆的老牌菜场,以“垂直街巷”的苏式美学空间、全龄友好的贴心服务和“农贸+商业+社区”的多元业态,迅速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打卡地。
“今朝马兰头嫩得公式,给我称一斤回去拌香干!”这边“老苏州”提着马甲袋,熟门熟路地穿梭在生鲜菜场,指尖轻轻掐着马兰头的嫩尖,和相识多年的摊主寒暄;另一边,穿汉服的姑娘举着云台相机,对准冒着热气的彩香蛋饼连按快门……热腾腾的烟火气在晨光中晕染出丁达尔效应,同伴立马把live图同步到小红书话题:#菜场文艺复兴#。
这一幕,正是古城更新中菜场迭代升级的缩影。当电商平台用30分钟配送争夺效率,菜场选择以“慢”制胜:用代炒菜的温度对抗预制菜的标准化,用青砖黛瓦的美学抵御钢筋水泥的冰冷,用“马大嫂”的吴侬软语留住城市记忆。其中显露的城市更新逻辑,不仅守护了古城的烟火气,更开辟出一条传统空间与现代消费共生的创新路径——在这里,买菜不再是琐碎家务,而成为一种可体验、可分享的生活方式。
服务上新:从“买菜点”到“生活驿站”
上午十点多,月泊湾壹号菜市场的“暖心小帮厨”摊位前围满了拎着菜篮的顾客。明厨亮灶内,厨师长王李张正熟练地翻炒着从隔壁摊位买来的五花肉,油香混着姜蒜味扑鼻而来。“选好食材直接送过来,最低6元就能代加工,比外卖干净,比下馆子实惠。”一旁等着拿菜的张阿姨说,她每周都会来这儿加工两三次,“年纪大了不想动手,这里烧得入味,还能看着师傅做,放心。”
作为全市首个推出“代炒菜”服务的菜场,月泊湾壹号菜市场的创新击中了城市生活的痛点:上班族来不及备菜,老年人惮于繁琐烹饪,年轻人渴望“轻厨房”体验。摊位提供“即买即炒”“自带食材加工”两种模式,从青菜豆腐等家常菜到松鼠鳜鱼、老母鸡汤等硬菜,加工费按食材品类区分,最低6元、最高25元。透明化的操作台上,洗切配流程一目了然。“平均每天能处理七八十单,最远有从吴江区赶来的顾客。”王李张介绍。
月泊湾壹号菜市场的服务上新并非个例。吴门桥南环农贸市场进出口铺设了轮椅坡道,卫生间安装了扶手和一键报警装置,空闲区域增设了休闲座椅和老花镜;彩香菜市场配备血压计、AED急救设备……这些变化背后,是姑苏区对“菜场+”模式的深度探索:传统菜场正转型为“生活驿站”,通过代烧、代购、健康管理等增值服务,构建覆盖全年龄段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姑苏区经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烟火气+便利性”的叠加,正是传统菜场对抗电商冲击的核心优势。
价廉物美:老菜场的“性价比哲学”
清晨七点,新民桥菜场已挤满了“老苏州”。菜场里各色食材瓜果青葱拥簇,摊贩叫卖声此起彼伏;菜场入口处旁边美食店,每天一大早便门庭若市,挤满了吃小吃的食客。“我们这儿不仅是买菜的地方,更是唠嗑的场所。”卖水产的老板边称鱼边说,熟客来了总会聊上两句家长里短,“这种人情味,是手机屏幕带不来的。”
作为苏州现存最具市井气息的菜场之一,新民桥菜场的魅力在于“全品类”与“低价位”的双重优势。菜场里各类时令菜品一应俱全,满足了苏州人不时不食的生活需求。同时,菜场还设置了8个平价菜摊位,供应蔬菜、水产等多个品类,并长期低于苏州市政府公布的零售指导均价20%左右。“这里的菜比超市新鲜,比电商便宜,关键是能挑能选。”住在山塘街的赵阿爹指着刚买的青菜,“你看这叶子上的虫眼,就知道没打农药。”
在姑苏区,像新民桥菜场这样坚守性价比的菜场并非孤例。友新综合市场改造后开辟了蔬菜批发零售区域,60余家商户从地头到市场,提供500余个品种蔬菜;葑门横街作为露天市集,蔬菜水果以及各类时令菜品以其性价比吸引着精打细算的“马大嫂”……
这些菜场的共同之处,在于对“民生底色”的坚守:用价格优势留住中老年客群,用新鲜度和体验感吸引年轻家庭。友新综合市场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通过集中采购、产地直供等方式降低物流成本,引入直销菜品专区减少中间环节,即便利润微薄,也能靠客流量实现薄利多销,“电商买菜虽然方便,但看得见摸得着的新鲜、面对面的讨价还价,永远是菜场的‘硬核竞争力’。”
环境焕新:从“老破小”到“苏式美学地标”
走进新开业的彩香菜场,恍若踏入一座微型苏式园林。在整体空间改造上融入了苏式元素,例如月洞门、窗棂等等,布景上植入了苏州古诗词、地标建筑剪影、美食文案,是绝佳的网红打卡地。“以前菜场是‘脏乱’的代名词,现在像逛商场一样舒服。”95后市民王女士边拍照边说,她尤其喜欢“彩香故事墙”,老照片和文字讲述着菜场40多年的变迁。
彩香菜场的转型是古城菜场“出圈”的缩影。双塔市集改造后,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文艺打卡地”;三香农贸市场升级为月泊湾壹号菜市场,引入“智慧农贸+多业态组合”,门口的百姓大舞台成为草根艺术团队的展示空间;就连最老牌的葑门横街,也在改造中对立面设计、门窗样式风格、垃圾桶、休闲座椅、空调外机罩等城市家具进行更新设计。
这些变化背后,是姑苏区对“体验经济”的深度挖掘:将菜场从功能性场所转化为文化体验的“第三空间”。据姑苏区经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起姑苏区开启农贸市场系统性改造提升工作。2022年,姑苏区又出台《姑苏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方案》,通过新建移建一批、改造升级一批、业态提升一批,全面推进姑苏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工作。截至目前,姑苏区已经先后完成改造提升31家农贸市场。正如彩香菜场墙上的标语所言:“一城一味,一味一食”——它不仅是买卖生鲜的场所,更是城市记忆的载体、社区生活的枢纽、体验经济的触点。在快速更迭的时代里,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菜场,正用“小而美的变革”,续写着属于苏州的市井故事,也为城市更新提供着“姑苏样本”。
新闻多一点:一口一网红 苏城菜场“图鉴”来哉
葑门横街
招牌特色:潘记隆蟹壳黄、瑞泰酱园、老摊头爆鱼
葑门横街作为苏州最具烟火气的老街市,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这里几近变迁,逐步形成了如今充满市井气息的商业老街,并成为古城重要的旅游体验街区。
作为横街上的传统特色点心,潘记隆蟹壳黄深受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喜爱。店主每天一早就开始准备新鲜食材,手工制作面团和馅料,严格把控每个环节。现做现烤的模式,也保证了蟹壳黄的新鲜度和口感。咬上一口,烤至金黄色的酥脆外皮与鲜美内馅完美融合,怪不得有顾客愿意守候一个多小时,只为这酥脆口感和丰富的口味。
瑞泰酱园位于葑门横街的中心位置,是清末时就有的老字号,走进店里可以明显感受到老苏州对酱菜的钟爱。店中央摆着几十个酱菜坛子,装着上百种酱菜,从虾子酱、牛肉酱、花生酱、蒜蓉辣酱,到蜜汁小青瓜、萝卜脯、酸辣豇豆等佐粥小菜,堪称一间“酱菜博物馆”。营业员打开酱菜罐,按顾客的要求装酱菜,一股怀旧感扑面而来……
“老摊头爆鱼”前也是人头攒动。这家店的爆鱼,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赢得老饕们的认可。早上7点一到,老摊头爆鱼店门口已经排起长队,场面十分壮观。爆鱼日销量能达800斤,逢年过节可以卖出1000斤。此外,还有年轻人喜爱的潘大师油氽大排,既美味又方便携带,还能感受边逛边吃的喜悦。
彩香菜市场
招牌特色:彩香蛋饼、承强饮食店、彩一慈姑片
位于金阊街道的彩香一村农贸市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曾是城西最大的室内菜场。近日,彩香一村农贸市场以“万家邻里彩香菜市场”的新身份,回迁到彩香一村三区,开启试营业。从传统的本地小吃,到颇具特色的网红美食,丰富多样的选择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在“老网红”彩香蛋饼店前,摊主正低着头认真摊饼,手中的面糊在平底锅中迅速摊开,薄如蝉翼……咬上一口蛋饼,蛋香、面香与蘸酱完美融合,口感丰富,让人回味无穷。“从小吃到大,现在我都工作了,还好这一口呢!”市民杨女士笑着说。
承强饮食店同样人气爆棚,这家专注于苏式小吃的小店是苏州人心里的“白月光”,炒肉馅团子、鲜肉汤圆、鲜肉虾仁馄饨等小吃,牢牢抓住市民和游客的味蕾。还有让刘嘉玲心心念念的彩一慈姑片、王记大饼的“老虎脚爪”、陈补兴糕团等。不只如此,焕新亮相的彩香菜市场还引入不少“新网红”,满足年轻人多元化的口味需求。
新民桥菜场
招牌特色:丹凤楼、蟹壳黄、山塘老街牛庄
马栋佩烧卖、蟹壳黄、丹凤楼、山塘老街牛庄、申城爆鱼、赵长林酒酿……位于山塘街旁的新民桥菜市场,这里不仅有新鲜蔬菜,还有众多老字号、苏式特色网红店。
在丹凤楼门前,长桌上肉、粽叶、糯米一字排开,棉线在阿姨手中翻滚,只需十几秒时间就能扎好一只苏式肉粽,“甜的咸的都有,都是现包的,销量特别好。”店员忙着招呼顾客说道。青团等应景小吃也被端上货架。据悉,这里一直秉持美食跟着季节走的理念,不同时节,都能在这爿小店里“打卡”到应景美食。
1.6元一只,一口咬下去,芝麻香在口中肆意扩张。小小的蟹壳黄店铺里,荠菜蟹壳黄、葱油蟹壳黄、芝麻糖蟹壳黄、萝卜丝蟹壳黄任君挑选。师傅们忙着将现包现烤的蟹壳黄装盒。此时,店外已排起数十米长队……“在小红书上看到推荐这家店的蟹壳黄,虽然队伍很长,但怎么也得试试,吃完觉得很值得!”到山塘街游玩的赵女士赞不绝口地说道。
“这里不仅有苏式点心店、老字号,像山塘老街牛庄这类网红熟食店,也是每逢节假日,排队排到楼梯口。”新民桥菜市场工作人员介绍道。
月泊湾壹号菜市场(原三香农贸市场)
招牌特色:“代炒菜”服务
劳动路上的月泊湾壹号菜市场由原三香农贸市场改造而成,除了菜市场主体部分,还积极引入潮流美食、暖心服务、休闲娱乐等多元业态。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市场日客流量约13000人次。
“我很喜欢来这里请厨师代炒菜。刚从菜场买了点小排,烧个糖醋小排带回家。”中午时分,在月泊湾壹号菜市场的“暖心小帮厨”里,浓浓的烟火气扑面而来——料理台上,整齐摆放着各类新鲜食材;灶台前,厨师们挥动着锅铲正在精心烹饪;柜台上,刚出锅的鸡汤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取到菜品正在打包的胡阿爹今年81岁,是姑苏区沧浪街道的居民,从东大街特意赶来。在他看来,代炒菜服务非常方便,自己不用再操心洗菜、烧菜以及饭后擦洗灶台等繁琐事务,而且价格十分实惠,性价比极高。据悉,根据食材的不同,加工费每份6元至25元不等。除了加工居民自带的食材,“暖心小帮厨”还设置了微信群,推出菜单供居民提前点餐,实现线上点菜、打包即走。
娄门农贸市场
招牌特色:王国正爆鱼
作为曾经古城区内唯一的批发菜市场,娄门农贸市场凭着便宜菜价,是不少老苏州每天必去的地方。
王国正爆鱼店扎根古城近30年,至今仍是菜场里的“流量担当”。一早,身穿晨练服的老伯举着手机录炸鱼视频,穿旗袍的阿姨凑在玻璃柜前数刚出锅的鱼块,操着各地口音的顾客跟着油花翻涌的节奏咽口水。随着掌勺师傅夹起金黄色的爆鱼淋酱汁,队伍里响起此起彼伏的“赞格”声。这样的场景,从1996年王国正支起第一口铁锅开始,便成了娄门菜场每日上演的“生活情景剧”。
“我选的鱼重量基本在六七斤,鱼的肚子一定不能大。”王国正说,“市面上有些爆鱼切得厚、炸得嫩,顾客吃到爆鱼的边角处时,能明显吃到血丝和觉出鱼腥,吃口很不好。”为此,王国正在挑鱼之初就严格把关。此外,他还请来有名的切工师傅,确保每块爆鱼的厚度仅在2厘米上下。这样炸出来的爆鱼才能外酥里嫩,还能保证炸透,经过酱汁的洗礼,口感绵长、入味,让人魂牵梦萦。(记者 王可 李浛芃 袁雪)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