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引爆6倍客流,昆山巴城镇“春日经济”大步向前——
为一部剧一朵花一场戏共赴一座城
老街飞檐下,《北上》艺术墙前跃动的快门声与年轻面庞相映成趣;双湖欢乐园郁金香花海漾起彩浪,汉服少女的衣袂翩跹而过;昔日的正仪粮库在有熊酒店里摇身蜕变,青砖灰瓦间沉淀着江南人文的诗意栖居……昆山巴城“春日经济”正大步向前,呈现出满满活力。
风景是增长点,也是生产力。花海与人潮的交响,不仅丈量着这座城市文旅事业升腾的热度,更折射出一座城镇与八方宾客的双向奔赴。近年来,昆山巴城镇以乐活巴城、拾色巴城、声动巴城、香溢巴城“活色声香”四大主题板块为核心,勾勒一幅“诗与远方”的新图景,不仅点燃了文旅消费热潮,更为昆山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写下新注脚。
游客暴增,激活《北上》IP“留量”
走进巴城老街,仿佛打开一扇时空之门。3月31日中午,安徽游客赵全瑛举着手机,镜头精准框住“花街”的码头和河道中悠然穿行的货船。“这组合太绝了!”她连按快门,《北上》中经典水上意象化作数字底片,在这一刻完美定格。
随着电视剧《北上》在央视热播,巴城老街以“剧中人”的身份,将荧屏上的运河史诗化作现实中的文旅叙事。数据显示,上个周末,巴城老街客流量突破5万人次,较去年同比上涨650%。这场“从荧屏到街巷”的文旅共振,印证了文化IP与城市基因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
衡量一座城市的活力,文化是一个重要尺度,它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精髓,通过独特的氛围与互动,成为连接游客与本土文化的桥梁。作为昆曲发源地,老街将非遗活化融入街巷肌理,昆曲长廊传出袅袅水磨腔,俞玖林工作室定期举办公益演出。游客徜徉其间,既能触摸江南水乡的历史厚度,又能感受“百戏之祖”的艺术魅力。如今,剧中主人公曾经漫步的石拱桥、驻足的河埠头、徘徊的小巷,纷纷化作游客镜头里的鲜活记忆。
“我就是最强地推,电视剧的热播提升了老街的知名度,希望把这里的昆曲文化、书法、茶文化传播出去。”飞鸟北上茶馆主理人黄毅群指着《北上》主演的海报笑道,这里是剧中主演求婚戏的取景地,剧集大火后彰显强大的“引流”效应,店内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
如何让“流量”变“留量”,放大剧集产生的“长尾效应”?巴城以创造性转化破题。目前,该镇已完成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升级,优化交通指引,进一步提升游客的旅行体验。同时,将推出“春水江南·寻迹《北上》”“盛夏光影·研学漫游”“金秋蟹宴·美味巴城”“年俗雅韵·拾忆暖冬”四条四季主题线路,从一地的“观光游”升级到全域的“体验游”。
景城共融,重构春日美学版图
春天行进在巴城,双湖欢乐园内,两万平方米的郁金香花海漾起彩浪。“咔嚓,咔嚓!”一阵阵清脆的快门声,当地摄影爱好者刘先生把这满眼的春色留存在自己的镜头里。
作为巴城打造“春日赏花”品牌的核心载体,双湖欢乐园自今年3月底试运营以来,以创新布局展现生态惠民工程的深层价值。十余个品种的郁金香织就绚丽锦缎,与新引入的樱花、向日葵相映成趣。园区巧妙划分的花海观赏、亲子游乐、生态露营等功能区,既保留传统赏花雅趣,更注入萌宠互动等新业态,吸引着游客,也为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
赏一朵花,更是为了品一座城。双湖欢乐园外车辙未远,江苏省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巴解园”已如画卷舒展。园区以“中华蟹道”为主轴,串联起“蟹园春秋”“落月满塘”等主题区,在纵横交错的景观体系中,打造出集生态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移步鳗鲡湖畔,专业骑行道在绿树掩隐间蜿蜒,仿佛天地织就的天然氧吧,让每个穿行其间的旅人,都沉醉于这份江南特有的诗意栖居。
步履所至,目之所及,从街巷花海的生态肌理到节庆活动的文化脉动,花卉景观的勃勃生机带动了整个经济链条的增长,巴城正将“花事”绽放成撬动经济转型的支点,逐步塑造满足人们精神和情感需求的多元空间。
据介绍,今年4月,巴城将借势《北上》影视IP的涟漪效应,通过林石嘴垂钓节、巴解园骑行活动、华东开心农场花灯节等户外休闲节庆活动,联动巴解园、双湖欢乐园,既激活阳澄湖核心区的生态磁场,更将老街文脉向南部正仪历史文化片区及北部石牌乡村游片区延伸,构建起贯通古今的生态文旅走廊。
文化铸魂,演奏美美与共乐章
“颜值”是流量入口,文化是体验内核,而产城融合才是可持续的关键。身处巴城,文旅资源形成联动和互补,将周边的景区、酒店、餐饮等资源串联为一条完整的文旅产业链,完成“美丽颜值”向“经济产值”的华丽转身。
“早上一进馆,阳光从天窗漏进粮仓,为每一幅作品勾勒出不一样的光晕,氛围感拉满。”位于正仪古镇的有熊酒店相关负责人赵阶歌介绍道,作为昆山首个江南人文度假酒店,这座由旧粮仓改建的建筑群完整保留了标志性的圆拱形制,其中1号粮仓特别打造丰神俊雅至情人——柳梦梅的青春版《牡丹亭》专题摄影展,重现经典剧目传承轨迹。
一间间圆圆的粮仓,一缕缕人文的墨香,与正仪古镇的鱼米江南相遇。正仪粮库始建于1949年,原有的六进院落空间格局、各年代仓储建筑等保存相对完好。为实现历史建筑的永续利用和活态传承,去年正仪粮库改造项目引入阳澄湖有熊酒店,以“渔、樵、耕、读”为主题,融入农耕自然、营造品质生活,也标志着正仪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运营全面开启。
尊重历史肌理,融入当代功能,老建筑便不再只是凝固的历史,而是可参与的时光剧场。正仪古镇承袭千年文脉,自元代顾阿瑛筑庐结社开创“玉山雅集”,便奠定其雅士云集、商贾辐辏的底蕴。如今,创意更生的粮库筒仓化身观景台,与斑驳混凝土共构乡土记忆容器;戏曲百戏博物馆以古韵新风对话传统戏台,用光影科技演绎昆曲精粹;这些镶嵌于街巷的人文地标,恰似经纬交织的文化网络,将历史温度转化为当代生活美学,也滋养着人与城的生长。(记者 朱新国 周函)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