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结合的产物。在苏州,智能化的平台和设备正在农业全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让我们跟着记者一起去了解。
“年轻人种地去吧”,如果有人这么和你说,你会怎么样,觉得他信口开河?不不不,他很可能是在给你指一条未来之路。农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提起农业,你可能会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草帽、锄头、黑胶鞋。其实你有所不知,农业已经向前走了很远。
苏州中农数智科技有限公司企宣工作人员缪邵杰介绍,现在这一农场所部署的是一个在天台上固定的“机场”,它的作业半径在5公里左右,可以根据工作人员给它设定的航线、点位以及飞行高度来进行整个田块的数据获取。图上看到一整块绿色的都是小麦,深绿色的部分就代表长势特别好,浅绿色代表长势正常,红色的部分就是长势欠佳。计划在苏州部署更多的“机场”、更多的无人机,实现整个地域性的无人机可以随时起飞、随时降落的操作。水果采得有点累了,叫了个小跟班一起走。
中国农业科学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成员耿博建介绍,现在构建的叫做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还有就是智能农机的无人驾驶技术。农事作业方面,除了植保无人机,还有根据耕种管收不同环节,有相对应的无人拖拉机、无人插秧机、无人收割机,通过这些设备可以实现无人化作业和少人化管理的场景。
现在把视线看得再远一点,穿过云层,直达卫星。然后,用它的眼睛看看,苏州的农田到底长得怎么样。
中科禾信遥感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陆洲介绍,这张图是张家港某个乡镇的图,这上面是产量,红色的部分代表产量比较高的区域,精确地知道哪一个农户、哪块地的产量。
什么?产量还能看出来的?
陆洲介绍,公司在整个苏州布设了500个地面的采样网点,定期取生物指标送到生物实验室进行分析,天上卫星的光谱指标和生物指标相结合以后做一个分析,把这500个点外推到所有的地块。
如果农户想要实时掌握自家的农情,又或者遇到了耕种上的困难,别急,在苏州,这些事儿一个平台全都可以搞定。
“我可以问它,我的苗情怎么样,这里DeepSeek就会调取作物云系统里面,每天每个农户、每个地块每种作物的每一种情况来回答它的问题,2024年的8月投入了应用。”陆洲说。
如今在苏州,田间地头少了汗流浃背,智慧大屏多了数据跳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正加速向现代化、智能化、无人化迈进。不光是想象的画面透过AI照进现实,成本、产量、品质的量变和质变也在悄悄发生。至少农户们的表情告诉我们,在苏州AI种地,蛮灵的。
记者:孙宜灏、支俊、丁达祥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