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在环境治理领域迈出创新一步!苏州市生态环境局近日首次发布2024年度污染物排放总量奖励指标,创新性地将市本级污染物排放总量储备库余量的15%奖励给环境质量排名前三及为国家减排考核作出贡献的地区。这一举措标志着污染物排放管理从“硬约束”向“激励引导”转变。
随着各地经济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紧缺问题日益突出,排放指标成为“香饽饽”。以相城区为例,该区一次性获得水气7类污染物排放指标的“大礼包”:二氧化硫71.64吨、氮氧化物107.55吨、颗粒物66.24吨、化学需氧量52.3875吨、氨氮2.475吨、总氮10.35吨、总磷0.375吨,这些指标将通过江苏省污染物排放总量储备库和交易管理库直接下达至区级储备库。这不仅激发了企业减排积极性,更为重点工程项目提供了发展空间。“2024年,我区水、气排名在全市靠前,环境质量不断提升,是获得排放总量奖励大礼包的重要前提。”苏州市相城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制度是推动污染减排、促进环境质量改善、引导绿色发展的一项环境经济政策。为收储和合理调配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各地纷纷建立市级、县(市、区)级、园区级等不同层级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储备库,将辖区内通过结构减排、工程减排、政策减排等途径形成的实际减排量纳入总量储备库,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去年9月,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优化环境管理服务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23项惠企举措,其中总量指标奖励政策尤为亮眼。这项“以奖代罚”的创新政策通过指标再分配可以缓解企业压力,促进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为破解指标限制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这就像给环保优等生发放‘奖学金’。”相关环境专家认为,通过让环保绩效与要素保障挂钩,既激发了治理动力,又优化了资源配置。未来,如何在精准分配、规范使用等方面持续完善这一创新机制,将成为实现苏州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关键。(苏报融媒记者 惠玉兰/文)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