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40万元支农资金护航“三夏”
我市财政保障体系覆盖生产全周期,实现粮食产能、资金效益“双提升”
当前正值夏收夏种,预计全市6月上旬完成夏收、6月下旬完成水稻种植。记者从苏州市财政局获悉,该局立足“三农”资金保障核心职能,以“财政资金精准投放、全过程绩效管理、数字化监管赋能”为主线,构建起覆盖“三夏”生产全周期的财政保障体系。目前,全市累计统筹安排“三夏”支农资金6040万元,将带动夏粮收割面积达114.7万亩;秋粮计划播种面积179.79万亩,较上年增加1.03万亩,实现粮食产能与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双提升”。
针对极端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市财政局建立“三预三保”应急响应机制:预判风险保应急,统筹各级财政资金1530万元用于抗旱救灾,实施喷施叶面肥面积217.1万亩次,抗旱补水面积6.34万亩,有效提升在田作物抗旱能力;预置设备保收储,投入200万元实施粮食烘干设施绿色改造奖补,推动全市烘干设备智能化改造率达85%以上,单日烘干能力提升至2.8万吨;预建通道保效率,开通“三夏”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建立“部门申报—财政审核—直达账户”24小时响应机制,确保资金拨付效率大幅提升。
同时,围绕“稳面积、优结构、提单产”目标,构建“三位一体”财政政策体系。实施良种工程强基础,统筹3510万元建立稻麦良种补贴,对115.76万亩小麦和118.91万亩水稻种植实行良种补贴,推动镇麦18、扬麦29系列等高抗病性品种覆盖率达95.9%。推广智慧农业提效能,统筹各级财政资金建成11个省级智慧育秧中心,配套推广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实现亩均化肥减施15%、亩均成本降低30元。强化装备支撑增动力,安排650万元支持农机装备建设,撬动社会资本更新大马力拖拉机、无人植保机等智能农机,依托112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构建起“15分钟农机服务圈”,关键环节机械化率达98.6%。
此外,市财政局创新“财政资金+数字技术”管理模式,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管体系:建设智慧农情监测网,投入150万元运维农业物联网平台,在7个涉农区布设智能监测终端70套,集成病虫害AI识别、土壤墒情监测等功能,实现虫情预警准确率92%。持续推动“AI+”在涉农资金管理中的应用建设,全力推进“四区一县”上半年耕地地力补贴直达快享中期试点,现已完成85998户耕地承保户、耕地面积和银行账号的信息核对,推动实现补贴发放“一键到户”,资金拨付周期缩短至3个工作日。构建全流程绩效评价机制,对“三夏”资金实行“预算编制有目标、资金使用有监控、项目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闭环管理。(记者 陆晓华)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