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品旗袍“小窗幽记”。 记者 徐靖怡 摄
当狮子林的灵动与拙政园的雅致跃然于丝线之上,会有多惊艳?5月26日,由吴中区非遗保护单位伍锦府负责人伍秀芳创作的刺绣旗袍“小窗幽记”,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摘得金奖。这件作品巧妙融合了苏绣与抽拉雕工艺,当会场灯光穿过镂空的布面,光影流动,引得无数观者驻足流连,定制价格更是卖到了6万元起步。
“你看,前面绣的是狮子林,后面是拙政园,这里还有我们横泾的稻田……”昨天(5月27日),在工作室,回到苏州的伍秀芳指着旗袍,向记者一一细数作品中的苏州元素。清雅的梅花窗、奇秀的太湖石、精致的花街铺地,十数个典型的江南文化意象交织于布面,却错落有致,不显繁复。
“虚实结合、衬托主花,这就是抽拉雕的好处。”伍秀芳介绍,抽拉雕是吴地的“独门绝技”——在面料上抽去一定数量的经丝、纬丝,以捻线工艺扳出形状规则、大小适宜的连续镂空图案,由此构成可承重刺绣的隐形骨架,形成透而不露的蝉翼底纹。“小窗幽记”大面积运用了这种技艺,花窗叠影,移步换景,镂空的“隐形”底纹又似苏州的河流,浸润出如水的苏州园林盛景。
抽拉雕技艺很磨性子,每1平方厘米的雕琢,都需要绣娘倾注1个多小时的心血。记者在工作室看到,获奖作品的印花稿布满了细密的针孔。“设计完再打样到绣布上,每天从早8点绣到晚8点……”伍秀芳告诉记者,这件作品前后花了7个多月才制作完成。
这并不是伍秀芳第一次获奖。由她主创的“鎏金岁月”“映山红”“姝钰”“纤雕”等作品也在各大赛场大放光彩。绣娘们的匠心不仅赋予旗袍无与伦比的美感,也让它们赢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在伍秀芳的店里,依据工艺,一件旗袍的售价能达到数千元甚至数万元。
“展会上曾有个小姑娘跟我说,要创新,守着这些是‘活’不下去的,我反过来问她,如果所有人都去创新了,那么谁来传承我们的‘老底子’呢?”伍秀芳说,花费这么多精力去磨作品参赛,就是希望把苏州传统的文化元素带到更大的平台,让更多人看见苏绣、看见抽拉雕技艺。下一步,她还计划申请相关专利,带动女儿一起,把这门“吴门绝技”传承下去,让它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再放异彩。(记者 徐靖怡)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