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促知己 “毗邻”变“比邻”
吴中吴江两地社区互联互通 共建IP“湖小邻”
一条行政边界,曾是吴中城南街道与吴江江陵街道居民间的“无形墙”。如今,“毗邻党建”的纽带正悄然缝合边界,让湖畔邻里从“陌路”变“知己”。
当城南街道东湖社区与江陵街道湖东社区的居民共舞一曲广场舞,当吴江上班族踏上新优化的公交到吴中上班,当跨区送单的外卖小哥在小区驿站喝上一口热水……“毗邻党建”已悄然融入日常烟火,一场场共建共治的生动实践,正将“毗邻”升华为“比邻”。
从“毗邻”到“比邻”的温情跃迁
“你教我扎艾草,我帮你写扇面。”近日,在近邻街·香漫广场举办的端午民俗市集上,新老邻居围坐一堂,共同制作艾草香囊、编织彩绳、创作苏式漆扇。这是由城南街道东湖社区与江陵街道湖东社区联办的首届湖畔邻里节,两地居民在丰富的互动活动中增进邻里情感,共同诠释“大邻里”时代“毗邻共建”的生动实践。
走进“湖畔茶话议事坊”里,湖东社区的流动党员、新市民代表和东湖社区的老干部、老党员共饮绿豆汤,畅聊“文化交融、服务共享”等社区大小事;公益市集上,来自两个社区的孩子们化身“爱心小掌柜”卖力吆喝着手作玩具,湖东社区老年大学编织社和公益商圈联盟商家也参与其中,共同传递义卖温暖;近两小时的文艺晚会上,两社区居民共同呈现了自编自演的十余个特色节目,引发现场阵阵欢笑。
本届“邻里节”上,双社共建IP“湖小邻”正式亮相,两个社区还签署了《社区互联互通公约》,发布“城市营地”等共建项目,让“毗邻党建”的种子继续生根发芽。
24小时温暖的“家门口驿站”
毗邻服务“不断链”,阵地建设是关键。
考虑到湖东社区和东湖社区两地居民以新就业群体和老年居民为主,城南街道创新打造“1+2”服务矩阵,建设24小时“家门口驿站”,让温暖触手可及。
走进城南街道便民中心,充电站、饮水机、爱心雨具等设施一应俱全。“根据新就业群体作息特点,我们开通了新就业群体‘绿色通道’,提供午间服务、周六预约服务,做到便民服务‘不打烊’。”街道便民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城南街道还新建兴昂花园“福民·微家”、东湖玉景花园“玉景微驿”两个小区驿站,将“办事窗口”升级为“休憩港湾”,用微小服务传递城市温度。其中兴昂花园“福民·微家”预计7月初投用,提供“新芽”暑托班、义诊义剪等服务;东湖玉景花园“玉景微驿”将于9月初投用,融合日间照料、暖新驿站等功能,与小区北侧公交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形成“10分钟服务圈”。
跨界难题的“协同解法”
毗邻区域企业安全生产谁负责?跨区交通“梗阻”谁来畅通?……面对红线两侧的治理盲区,城南街道与江陵街道以党建联建为矛,破题“三不管”困境,推出了一套“周调度、月总结”的协同治理机制。
安全生产“联合扫雷”:通过毗邻区域共建,城南、江陵两地综安办已建立联系机制并实地查看毗邻区域内工业园企业。城南街道综安办配合吴中区应急局制定《毗邻区域安全生产工作指引》,明确两地职责、交流监管经验,推动形成常态长效机制。后续,城南街道计划利用城南安全学校等资源,每季度联合江陵街道组织一次毗邻区内企业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工作。
交通梗阻“精准疏通”:为方便居民出行,两地共同推动优化5002、5009公交路线。其中,5002路从红庄首末站延伸至清树湾首末站,5009路在鲈乡路“香漫雅园小区”门口增设公交站点。调整以来,5002、5009两路公交日均客流量分别增长16%、11%。此外,由两地居民共享的田上江路停车场经改造后,增设非机动车位300个,清树湾站地铁口“停车乱象”得到有效整治。
从执法协作到设施共享,城南、江陵两地的跨界治理由“各自为战”走向“握指成拳”。未来,两地将继续执“党建”之笔,以“邻里”为墨,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画卷上,书写“零距离幸福”的新篇章。(记者 朱亚蕾 通讯员 吴城宣)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