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从1931年到1945年,那段烽火岁月里,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奋勇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专栏,一起关注苏州革命博物馆收藏的一颗子弹。
苏州革命博物馆宣教部主任蔡洵颖介绍,上图中的这颗子弹在刘飞将军的体内留存了长达45年,1939年9月的一天,江南抗日义勇军的部队在江阴顾山遭到敌人的攻击,政治部主任刘飞带队冲击,冲锋的过程中间,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
刘飞女儿刘凯军回忆,下雨前他(父亲)就会捂住胸口,有一次脸色都已经有点变了,有点汗了,也不说话,一个人就坐在那,眼睛就看着前方,好长时间,后来母亲就讲不要打扰他。
刘飞,1905年生,湖北红安人。1930年1月,参加红军,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4年10月,在南京病逝。
1939年,根据当时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方针,新四军六团担负起向东作战的任务,这支部队与苏南地区一支地方抗日武装会合,改用“江南抗日义勇军”番号。1939年9月的一天,“江抗”在江阴顾山遭遇袭击,政治部主任刘飞被一颗子弹击中左胸,鲜血喷涌不止。子弹打入刘飞紧贴心脏的肺部,大家都感到凶多吉少,甚至做好了为他开追悼会的准备,但他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随后,和其余35名伤员在阳澄湖后方医院养伤。
刘凯军说,没有当地的老百姓,伤病员不可能活着的,老乡特别好,为了伤病员,付出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可以,只要有一点动静,马上那些十几岁出头的孩子们,马上就来通风报信,老百姓就把伤病员赶快掩护起来,特别是敌人封锁厉害的时候 ,伤病员躲在芦苇荡里面,老乡们游泳,把吃的顶在头上送过来。
蔡洵颖介绍,解放后,刘飞将军将这段经历写在了回忆录《火种》之中,这部分的内容,再后来就被改编成了著名的红色京剧《沙家浜》。
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子弹无法取出,这颗子弹后来伴随着刘飞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如今,烽火如烟散去,这颗子弹已经成为苏州革命博物馆的珍贵馆藏,它每天都在向观众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