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姑苏城,暑风揉碎一池荷影,蝉鸣漫过黛瓦飞檐。粉墙斑驳处藏着千年诗韵,青石板巷里飘着笔墨遗香。
6月27日,《阅读苏州》第二十六期以“远离手机屏幕光 共赴千年书香约”为主题,在平江中学大报告厅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
这场以 “阅读传承文脉,经典浸润心灵” 为主旨的书香雅集,汇聚名家、融合雅乐、传颂经典,让千年文脉在盛夏的热浪中绽放出清凉的智慧之花。
活动当日,平江中学大报告厅嘉宾云集。
苏州市姑苏区公共文化中心主任施政、平江中学党委书记赵剑晓亲临现场;“书香苏州”代言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旭辉携新作《我们的节日——〈清嘉录〉导读》亮相;苏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张建雄、苏州竹雕协会会长张泰中、苏州广电资深媒体人卞苏阳等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
更有七位书画名家宫音、顾曾平、袁景伟、王渊清、翟光明、戚百康、徐书僮亲临现场,以笔墨才情为活动增添浓厚的艺术氛围。
随着金世琴缘古琴馆孙玉明老师奏响《阳关三叠》,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七弦泠泠,如寒泉穿石,似故人低语,将千年离情别绪化作绕梁余韵,瞬间为礼堂染上一层古雅幽思。
紧接着,丁香文艺社与平江中学师生带来的文艺表演,皆紧扣阅读主题,精彩纷呈:徐潮老师深情诵读《书海点亮世界》,字句间皆是对阅读的虔诚礼赞;
10岁稚子王申以童声演绎《惠崇春江晚景》,将宋代江南的烟雨朦胧吟诵得灵动鲜活,展现经典诗词的魅力;
孙郭祺、吴佳静等老师的情景朗读,从《桃花庵歌》的闲适到《江南春晓》的静谧,带观众穿越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领略古城的诗意风华,更让大家在文字中感受阅读带来的心灵滋养。
而平江中学学子带来的阿卡贝拉《红蜻蜓》、评弹新韵《三话表演》,以创新之姿诠释传统艺术,吴侬软语与青春和声交织,奏响文化传承的新乐章,诠释着阅读对传统文化延续的重要意义。
当潘琼老师朗读的《荷花》余韵萦绕,满室仿若仍有芙蕖摇曳、暗香浮动。恰似开篇那池被暑风揉碎的荷影,此刻化作文化的涟漪,杨旭辉教授借此意境登台,以“荷花的影子”为引,从田田莲叶间牵引出老苏州的声声吆喝,自然过渡到新书《我们的节日——〈清嘉录〉导读》的深度解读。
他强调 “阅读地方志,就是在阅读一座城市的生命密码” ,循着清代文人顾禄的笔触,将春节“岁朝书红”的吉庆、端午龙舟竞渡的激昂、中秋赏月的团圆、冬至食饺的温情一一铺陈,结合典籍掌故与民间传说,解码传统节日里的文化基因。互动环节中,学生们踊跃提问,杨教授妙语连珠,现场气氛热烈非凡,更引导大家通过阅读探寻文化根源。
活动尾声,墨香与书香交融,文化传承的温暖在此延续。
杨旭辉教授捐赠新书,七位书画名家联合献上精心创作的艺术珍品,以丹青妙笔为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苏州市姑苏区公共文化中心主任施政在致辞中感慨:“《阅读苏州》是姑苏文脉的流动画卷,每一期都在书写文化传承的新篇章,而阅读正是打开这座城市记忆的钥匙。”平江中学党委书记赵剑晓也表示,学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书香校园建设,让阅读真正浸润校园的每一寸土地,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
曲终人不散,书香永流传。《阅读苏州》二十六期雅集虽已落下帷幕,但书页间的千年姑苏故事,已悄然种进每个人心中。相信这份对阅读的热爱、对文脉的坚守,将化作点点星火,照亮古城的大街小巷,让苏州的文化根脉在世代传承中生生不息。 (通讯员/徐书僮)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