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苏州 专题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著名作家苏童回到故乡苏州 与“师说”观众聊文学、聊创作
时间:2025-07-05 10:22:03 来源:苏州日报

  昨晚(7月4日),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苏童回到故乡苏州,与“师说”观众聊文学、聊创作,随机解答读者们的疑问。

  苏童向观众透露,同为苏州人的夫人对他此行格外重视,不仅“钦点”上台着装,还特意“敲打”他:要做足功课,准备“金句”。“我没有金句,只有自然的句子”,苏童如实相告。于是,“香椿树街就一直驻扎在我的小说里,变成一个钉子户”这般金句在畅聊中自然流淌,令人心旷神怡。

  放弃诗歌,“卷”上小说赛道

  “我上大学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在那个年代,你要是个大学生,你都不好意思不写东西。”苏童说。

  从大学时代,苏童开始写作,最初是写诗。“那时候别说中文系了,地理系的、物理系的学生都在写诗。”苏童说,有一天,他发现同为文学爱好者的同学在墙报上发表了一首诗歌,这首诗只有一句话——“产房在太平间的屋顶下面”。“简直酷得要命,我惊呆了。”同学惊世骇俗的诗句,令苏童果断放弃了诗歌赛道,告别了短暂的诗人生涯。“后来,我开始写小说了,因为我那个同学不写小说,可以‘卷’。”

  苏童坦言,他这一代作家比较幸运,“因为那个年代大家都没有什么金钱观,光知道写作有稿费,从来不知道做生意挣钱,所有爱文学的人都心无旁骛一座独木桥走到底,跨过那座独木桥都能迎来你的好时光。”

image.png

“师说”苏童专场。

  “香椿树街一直驻扎在我的小说里”

  香椿树街是苏童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寄托了他对家乡苏州很多的记忆和情感。常常有好奇的读者问苏童:香椿树街到底在苏州的哪里?

  “大家可能都很难想象,我小时候都没见过香椿树。”苏童说,苏州的街道太狭窄了,像他小时候住的苏州齐门外大街,都是窄窄的一条。“树都是长在别人家的院子里和天井里,我没见过香椿树。”后来,他要在小说中引入一条街,而“齐门外大街”名字太难记,他就莫名想到了香椿树。“所以,香椿树街就一直驻扎在我的小说里,变成了一个钉子户。”苏童说。

  苏童被誉为当代最会写女性的男作家,他现场“解密”道,这源自他童年时代在苏州的生活,和“业余居委会主任”妈妈有关。

  苏童说,妈妈是个“业余居委会主任”,之所以“业余”,因为她只是名工人,并不是居委会的。但因为她特别有主见,又能干,智商、情商都极高,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所有女人家里碰到事都要跟妈妈要主意。“从小到大,我的家里充斥着妇女们跟我妈说的家长里短,全是妇女们的叽叽喳喳。我记录童年里那些妇女的声音,记录她们的家庭纠纷,其实利用的是我童年时代的记忆。”

  写作要快必须“迷之自信”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写作是要愉悦的,有的时候我把自己‘惊为天人’,有的时候就是‘你这个蠢货’,如此这样交替。”谈及创作,苏童说没有恒定的“写作一定让你愉快”,同样,“写作一定会让你沮丧”也不存在。

  苏童把自己写作速度慢归因于少了年轻时的“迷之自信”。“经常写了几百字,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牛,写得春光灿烂的。再写两百字,怎么回事?怎么又不好了呢?从春光灿烂到秋意萧瑟。”苏童说,写东西如果想要快,就不要太审视自己,永远觉得自己很牛就行,缺点全忽略,优点全记住。

  “文学就是‘人学’”,苏童引用说,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风景和境遇,时代在更迭,读者在更迭,只有一件事情不用担心,即在时代之下文学主要是人学,我们今天的人性跟300年前的人性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写好人的故事永远是要引起人的共鸣。”(记者 朱琦 文/摄)

责编:鞠静静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