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滴培养液在显微镜下泛起微光,谁能想到它正孕育着一场颠覆世界的革命?
在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制造——这门被称作“第四次工业革命引擎”的技术,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从“单点突破”走向“集群成势”。从一粒菌种到万吨级产业,从实验室的试管到全球市场的货架,这里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生物制造“生命链”。
聚链成势,把“孤岛”连成“大陆”
不久前,园区企业嘉译生物的NT-INF-001项目刷新了中国核酸疫苗出海纪录,而幕后“功臣”正是楷拓生物。楷拓生物副总裁朴希俊把成功秘诀归结为一句话:“是园区把上中下游全串在一起。”
从一条产线,看见一条链。“园区有着非常成熟的核酸药物集群,我们有至少20家正在洽谈的潜在客户在园区。客户不需要出差,走过来就可以聊聊合作。”朴希俊说。
从楷拓出发,步行不过百米,就能集齐核酸药物所需的全部“第一块积木”:这里有如金唯智、吉玛基因、泓迅生物等上游企业,主要提供基因合成、引物合成、基因编辑、高通量测序等技术服务。
其中金唯智专注于基因组研究以及合成生物产业化开发相关的基因技术应用,已成长为基因组服务的行业领军企业;吉玛基因siRNA化学合成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是国内小核酸产业的拓荒者,也是领先的RNA药物全链条技术服务商;泓迅生物依托合成生物学DNA合成组合平台,提供抗体药物筛选、基因工程疫苗、分子辅助育种及DNA信息储存等技术支持……
当原料与工具成为“出门即取”的标配,时间自然留给了工艺放大。以原材料生物制造为主的中游企业则把“实验室”无缝衔接到“工厂”:聚焦自动化平台、原材料加工、工程菌株构建、配套设备等方向,以镁伽科技为代表,企业已成为国内合成生物学自动化领域的代表,开发了高通量菌种筛选系统、全自动酵母定向进化系统等,推动了合成生物学技术产业化应用;引航生物于2023年8月完成数亿元D轮融资,通过搭建完善的合成生物学技术平台,实现了合成生物原材料万吨级生产规模……
工艺跑得快,更需下游跑道宽。园区企业把技术用到极致,贝康医疗把精子分析仪做成“行李箱大小”,AI识别30秒出结果,生育力检测从医院“搬”进家庭;艾博生物KRAS mRNA疫苗拿下FDA临床批件,国内首个多突变肿瘤疫苗从这里走向世界……
从一条产线,到一条链,再到一座城,园区把生物制造的“孤岛”连成“大陆”——上游供给、中游放大、下游临床全部在园区半径内完成。园区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条产业闭环跑出的“园区速度”,正是打造生物制造产业高地、实现“研发在园区、生产在园区、走向世界”的缩影。
从0到1,破解技术转化“关键密码”
生物制造不是简单的“发酵罐革命”,而是一场从基因编辑到产业重构的系统工程。其中关键在于做好从“书架”到“货架”的接力。
就在几天前,一纸1.76亿元的转化协议点燃夏季热度。复旦大学炎症性肠病与肝癌原创靶点项目完成了从实验室论文到临床管线的飞跃,这正是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苏州)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实力体现。
在对接复旦大学原创靶点项目后,苏州生物医药分中心与项目团队深度联动,围绕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核心数据开展全面评估,同时对项目的商业价值、专利布局进行系统梳理,最终形成详尽的分析报告并规划出清晰的转化路径。
“过去教授要自己找钱、找厂房,现在一张清单交给中心,剩下就是专心做实验。”苏州生物医药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概念验证基金同步追加投资,让项目在“书架”与“货架”之间无缝切换。
让“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落户园区十余年的吉玛基因深谙此道。
2023年,吉玛基因与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共建核酸药物中试平台,为多家药企提供了小核酸药物从药物发现、药物开发等临床前研究阶段的技术服务。
早在2021年6月,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便牵头研究建设“核酸药物技术创新平台”工作。2022年至2023年,国创中心先后发布核酸药物、细胞疗法“揭榜挂帅”两大榜单,立项项目优先推荐进入园区科技领军人才评审“绿色通道”。
吉玛基因董事长张佩琢说:“园区的整体服务意识都比较超前,尤其是公共平台、人才服务、项目申报、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支持让企业获益匪浅。”吉玛基因深耕十余年,凭借自己的领先优势,逐步打造起了一条从产品研发到生产销售的RNAi上下游产业链。
“这两大国字号平台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而是贯穿‘0到1、1到100’的生态系统。”园区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园区将继续放大“国字号”乘数效应,力争到2027年再培育5家链主企业、150家高成长公司,带动产业规模突破150亿元,让每一支试管都有机会成为全球爆款。
乘势而上,定义产业升级“园区范式”
从“0到1”的原创突破,到“1到100”的产业化放大,园区用20年,把生物制造从“实验室”带到“生产线”,从“单点技术”培育成“参天森林”。
在园区,生物制造从不是“单兵突进”。今年年初,园区发布《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量身定制了发展蓝图:行动计划把宏大愿景拆成“四条赛道”——生物医药、食品、生物基材料、生物制造设备:生物医药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RNA药物等“高精尖”,让“小切口”撬动“大市场”;食品赛道瞄准母乳低聚糖、替代蛋白,把“实验室味道”送进千家万户的餐桌;生物基材料剑指可降解塑料、活体功能材料,为“双碳”目标提供园区方案;生物制造设备则发力测序仪、发酵罐、智能纯化系统,补全国产替代的“最后一公里”。
为进一步强化产业源头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将把两大“国字号”平台升格为“创新策源主引擎”:支持他们和高校院所加大力度布局合成生物学研究方向,重点突破生物制造核心使能技术、产业关键技术、重大颠覆性技术和国产替代技术。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引导头部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重点突破相关共性技术。同时,推动AI赋能研发创新,加速创新产品应用推广,助力生物制造产业加速发展。
在项目招引和企业培育方面,园区也将集中发力,推动优质项目差异化布局,引进企业区域或研发总部,同时储备一批前沿技术企业;在推动优质项目落地孵化方面,打造“原创成果—概念验证—中试试验—规模生产”全链条高校技术转移模式,吸引高校顶尖人才科研成果落地园区。
同时,完善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支持头部企业开展产业链并购整合,鼓励中小微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此外,园区还积极提升公共平台支撑能力,系统谋划布局生物制造共性技术平台,探索建设微生物菌种保藏库等资源库,并支持建设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概念验证与中试平台。
在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和开展高水平国际开放合作方面,把“园区边界”扩展为“全球朋友圈”。强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促进区域间分工协作和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形成总部或研发在园区、大规模生产在区外的协同发展格局。同时,加快孵化海外科技项目,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不断拓展国际创新资源,扩大国际合作水平。
产业生态的完备,最终要靠要素的汇聚来验证。
下个月,园区将再迎“大考”——SynBio China合成生物学与食品大健康产业大会将启幕,与第三届中国合成生物学“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博览会同期举行。届时,来自江南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专家,以及20余家园区内外链主与先锋企业的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将悉数到场,浓缩了园区“从基因到产品、从细胞到工厂”的全部要素,资本与场景同台共振。
园区用政策、资本、空间、平台织成一张“隐形网”。未来,这里将不仅是苏州的“产业新地标”,更将成为全球生物制造的“创新策源地”。(记者 肖瑶)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