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坚持高标准谋划城市发展,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高水平优化功能品质——
织一幅现代人民城市“双面绣”
夏日苏州,满目皆画。登临东方之门极目远眺,苏州工业园区摩天大楼林立,现代时尚;姑苏古城青砖黛瓦,河街并行,一幅“人在城中,城在园中”的美好图景。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苏州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不断壮大城市发展动能,精心织好“双面绣”,奋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锚定蓝图,高标准谋划城市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展示馆里,有两张被津津乐道的图片:一张是30年前的手绘规划,另一张是30年后的现场实景,惊人相似的两张图片,见证着时间的力量,更印照出苏州在城市建设中“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与毅力。
如果从“天空视角”看,会发现苏州的城市格局如同一架“风车”——独墅湖、阳澄湖、虎丘山、上方山等环绕四周,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相城区、吴中区像四片“风叶”,而姑苏古城宛若一颗明珠,浸润在温山软水的怀抱里。这种“四角山水”的空间格局至今未变。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之后,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苏州市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并积极推动落实,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城市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苏州建立全域覆盖、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将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精准落到8657平方公里底图上。在发展方面,苏州延续“跳出古城、发展新区”的经验,高水平规划建设高铁新城、太湖科学城、太湖新城等,同时将城市发展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延续“四角山水”的独特格局,打造真山真水园中城。
“苏州好,城里半园亭。几片太湖堆崪葎,一篙新涨接沙汀,山水自清灵。”清人沈朝初的诗词道出苏州之美。苏州充分发挥襟江带湖、山水环绕、园林遍布的资源禀赋,于2022年出台《苏州市“公园城市”建设指导意见》,加快建设具有苏州特色、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公园城市”。
今年1月,《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这是苏州历史上第一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了苏州是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9条轨道交通线路四通八达,轨道交通11号线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实现无感换乘;沪苏通铁路、沪宁沿江高铁、沪苏湖高铁等铁路纵横交错;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有力推进……一座以文化底蕴为魂、千年古城为核,街巷空间为经,交通路网为纬的现代城市图景在苏州大地铺展。
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
今年6月1日起,《苏州市城市更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不仅从规划和计划、项目实施、保障措施、监督管理等方面明确了苏州城市更新的范围和要求,还创新设置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低效产业用地更新两个特别规定,为规范和促进苏州城市更新活动提供法治保障。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2021年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以来,苏州以“微更新、渐进式”为核心理念,聚焦历史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全国示范性成果。探索老菜场更新的“市集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更新、争取中长期低息贷款支持古城保护、积极引导城市微更新、支持存量建筑功能转换5项做法入选住建部可复制清单,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十全街片区综合更新提升项目入选住建部典型案例。今年,苏州又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
近日,姑苏区北五泾浜20号等8个老旧小区及周边区域改造工程正式开工。本次改造涉及建筑总面积超10万平方米,将通过精细化改造,让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住区,逐步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跨越。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近年来,苏州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累计开工建设棚改安置房超过18万套。同时,苏州积极谋划推动城中村改造,姑苏区小河浜、城湾等多个地块的协议搬迁工作启动,几十年的老问题得以推动解决。市区首批35个拆除新建类项目已完成搬迁16502户,首批项目争取到671.5亿元中央借款支持。
电梯能实现智能呼梯,减少居民等待时间;全屋配置智慧中枢系统,串联中央空调、地暖与新风系统,搭配场景化灯光控制,实现一键归家、一键离家等模式;中央立体水庭营造沉浸式垂直森林景观……走进相城经开区的蠡堂森屿小区,智慧化、品质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城市住宅是人居环境和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和关键要素。苏州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推动建设高品质住宅,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要求,积极探索推动“智能建造+智慧品质+全生命周期”的“两智一全”住宅这一苏州的“好房子”建设,制定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实施“一片区一方案”,并通过优化规划设计条件、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实行物业优质优价等激励措施,引导开发企业“一项目一策”推出适老、友好、健康、智慧等不同特色住宅产品,不断提升市民居住品质。
生态优先,高水平优化功能品质
夏日炎炎,走进姑苏区景德路雍熙寺弄,两个精巧雅致的小花园格外引人注目。月季花、山茶花、常春藤等各类花木争相吐翠,与充满苏式风情的古朴巷弄相映成趣。枇杷树上挂着的“同心结”又透着清新与温情。
这是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打造的“花润万家——社区同心花园”文明实践项目。两年多来,7个社区“同心花园”已经落成,今年计划建设50个“同心花园”,通过增加“花量花色”,让居民享受家门口的美好生活。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针一样精细。”近年来,苏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认真倾听市民意见建议,加强景观修复和休闲功能植入,塑造高品质的公共开放空间。
在古典园林保护修复方面,苏州先后公布4批《苏州园林名录》共108处园林,完成对可园、塔影园、南半园等12处园林的保护修复;推进“数字园林”建设,打造苏州园林全景数字模型、建筑数字模型等数字产品;发布《苏州园林分类管理办法》,以法规护航文化遗产保护。
聚焦“公园城市”建设,在建成全国唯一“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获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首批美丽山水城市基础上,苏州系统推进“生态筑城、绿道连城、公园融城、乐享园林、苏式生活”五大行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25平方米。
城市建设归根结底是要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解决城市部分街道空间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功能不完善、与周边空间缺乏协同等问题和短板,苏州制定了《苏州市建设以人为本的街道空间实施方案》,从“所有人”的行为和需求特征出发,将需求落实到街道场景中,提升人性化体验,推动了上塘线广济桥下桥洞空间更新、轨交6号线拙政园苏博站、市立医院环路项目等一批项目实施落地。
在临近地铁口的小区围墙上多开一扇门,让居民每天少走1公里;“抚平”马路牙子,患者从下车到诊室不用再跨台阶;闲置绿地被打造成口袋公园,既扮靓了街景,又能方便过往市民歇脚……这些微改造或许并不起眼,但能实实在在方便市民,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写照。
把“高度”写进规划、“温度”落在建设、“精度”嵌入治理,下一步苏州将继续用实际行动回答:唯有以人民为中心,把城市当作生命体精雕细琢,才能让每一位居住者、旅行者、创业者深切感受到“人间天堂”的福气与温度。(记者 彭化成 璩介力 凌欣炜)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