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声警示,剑指部分“网红医生”把医学科普当作牟利工具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更严重威胁公众的健康权益。
在数字化时代,医生群体主动拥抱新媒体开展健康科普,是医疗行业进步的体现。我们看到,许多专业医生通过直播和短视频来传播健康科普知识。他们在工作之余,身着白大褂,精心录制短视频,将晦涩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健康指南”。他们用专业照亮患者健康之路,打破了医患信息壁垒,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医疗行业的公共形象。
然而,也有部分从业者在追逐流量的浪潮中迷失自我,陷入“嘴上是科普,背后是生意”的泥沼。他们将“流量变现”奉为圭臬,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炮制“伪科普”。滥用专业权威的信用背书,在直播中肆意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恶劣手段,误导公众,大肆敛财。更有甚者,一些出镜的“网红医生”竟非真正的医生,而是被运营公司操纵的“摆拍演员”,其科普文案也全由AI生成。
“网红医生”的“伪科普”若肆意泛滥,不仅会严重破坏网络生态,更会对公众的生命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因此,规范“网红医生”执业行为已刻不容缓。
整治乱象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相关部门应精准对接公众健康需求,扩大权威、正规医疗科普的供给,压缩伪科普的生存空间。同时,加强医学常识宣传,提升公众的辨识能力,让伪科普无处遁形。医疗机构也需制定医生参与医疗科普的行为规范,并切实履行管理责任。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为博流量而炮制假科普、打擦边球,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应加大惩治力度,深挖并斩断背后的流量套现利益链条。
医生的白大褂,承载着专业与责任,绝不应沦为流量变现的道具。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既要鼓励医生用好新媒体传播健康知识,更要守住医疗科普的专业底线。期待在多方合力之下,网络医疗信息生态能够正本清源,让更多专业、权威的医学知识成为普惠大众的“健康守护者”。(文/静静 编辑/水清莲动 图/陈洁)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