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苏州 专题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美德耀苏城丨陈文:“织梦人”织就非遗传承新篇
时间:2025-08-08 16:57:28 来源:引力播

陈文:36载专于缂丝传承创新。苏报融媒记者 瞿亚建/摄制

  入行36年,她精心复刻《群仙祝寿图》《观无量寿经图》等缂丝名品;推动缂丝融入日常生活,设计音箱、钱包、笔记本等文创作品;研发缂丝学习机,吸引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她是苏州市祯彩堂工艺社总经理、姑苏区非遗保护联合会会长陈文。“缂丝是苏州的一张闪亮名片,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会将这份事业持续进行下去,让更多人走近缂丝、了解缂丝、爱上缂丝。”

image.png

陈文(右)在与店员沟通产品样式。 苏报融媒记者 彭化成/摄

  以专精刻录时代精品

  缂丝采用“通经断纬”的工艺形成花色图像,技术多变,犹如雕琢镂刻。1989年,刻漆专业出身的陈文,在一次织绣设计工作中接触到了缂丝艺术,立刻被这门手艺深深吸引。随后,她拜师学艺,潜心钻研。2001年,她成立苏州市祯彩堂工艺社,创立了以缂丝作品为主营业务的品牌“祯彩堂”,开启了创业之路。

  万缕千丝成工巧。虽是一项优秀的传统技艺,但缂丝在寻常百姓中的知晓度并不高。如何让心爱之物生存下来,让缂丝师傅不为生计发愁,这是陈文时刻思考的问题。

  30多年来,她带领团队精心复刻古代缂丝名品,曾集团队之力,历时18个月修复明代缂丝作品《群仙祝寿图》;也曾克服织机打造之难,带领团队历时7年完成当代尺幅最大的《观无量寿经图》。她每年坚持更新原创著作权登记,累计已达120余件。“我希望通过手工艺人不懈的努力,刻录这个时代缂丝织造技艺所能呈现的精度和高度,持续拓展缂丝技艺的边界和知名度。”她说。

image.png

陈文正在指导学徒。苏报融媒记者 彭化成/摄

  以创意重构缂丝之美

  作为“织中之圣”,缂丝是目前唯一不能被机器替代的织造工艺,历来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这些年,缂丝行情大起大落,从业人员日渐减少。陈文却一直在坚持,一心想让它走进大众心中,产生实际使用价值。

  在精于技艺、不断传承的基础上,陈文格外注重创新,赋予古老的缂丝工艺新的时代内涵。笔记本、钱包、手袋、茶席、服饰、团扇、屏风……通过种种奇思妙想和实践,陈文把原来走宫廷路线的缂丝作品推向了千家万户。相关产品入驻苏州博物馆的文创商店,广受市民游客好评。

  近年来,她以“日常之美”和“文化之韵”为缂丝设定新的发展方向,参加意大利佛罗伦萨国际手工艺展、法国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等国际展会,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艺术美学。今年6月13日,中国丝绸博物馆与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文明对话:伟大的丝绸之路”中哈双边国际学术研讨会。陈文受邀参加研讨会,以《挂毯与缂丝,一条线的两端》为题向国际友人推介缂丝非遗文化。

  以担当扛起传承大旗

  缂丝技艺传承,需要年轻人的接力。陈文不仅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还带领团队改良手织机,研发了缂丝学习机并申请了专利,降低了缂丝学习的门槛。

  为了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传统技艺的种子,近年来,她不仅参与了姑苏区非遗赋能百年老校传承发展等项目,邀请青少年沉浸式操作缂丝体验机,还设置了教学体验空间2处,在5所中小学开设社团课,带领年轻手工艺人参与艺博杯、苏艺杯等省内大展,让他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陈文不断加强社会传播。祯彩堂平江路店里,缂丝师傅现场展示技艺,每天吸引了大量游客。2020年,苏州丝绸博物馆举办了缂丝艺术展,展出她和团队自主创作研发的近百幅缂丝艺术品。她还编写《方寸》艺术书籍,参与纪录片电影《天工苏作》,助力缂丝非遗文化普及。

  从设计缂丝画稿,到成立缂丝品牌,复刻缂丝名品,研发缂丝文创产品,推广缂丝文化,36年的时光一晃而过,陈文初心依旧。“缂丝是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将用毕生精力传承非遗技艺,传播传统文化。”她说。(记者 彭化成)

责编:鞠静静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