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苏州 专题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美德耀苏城丨陈文:把“丝路”刻在时间里 织就缂丝新篇章
时间:2025-08-13 09:39:02 来源:苏州新闻

  系列报道《美德耀苏城》,来认识在“丝路”上不断追梦,前行三十余载的“织梦人”——陈文。

  “缂丝的织造是一个局部的挖织工艺,既要看它的形与颜色,又要思考它表达的含义。”缂丝十分精美,自古便被称为“贵比金玉”。缂丝又称“刻丝”,它通过“通经断纬”的织法,让丝线在织物幅面互相交织,形成具有雕琢镂刻的效果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品。刚接触到如此精妙的艺术,陈文就被其深深吸引,虽非“科班生”,但并不妨碍她一头扎进了缂丝领域,拜师学艺。

  作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姑苏区非遗保护联合会会长,陈文说,技术从来不是靠表面光鲜亮丽来呈现的,需要脚踏实地打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段枯燥无聊的时光,但必须耐住性子,让技艺一点点“长”在手上,这个过程是没有捷径可以走的。

  如今,陈文已在这条“丝路”上前行了三十余载。她曾集结50名缂丝师傅之力,历时18个月成功修复明代缂丝作品《群仙祝寿图》,也曾带领5名缂丝师傅,历时7年完成当代尺幅最大的《观无量寿经图》。

  陈文说:“《群仙祝寿图》是做修复,要研究它的纤维结构,再进行织补。这个过程是非常有益的,你会深入了解到那个时代制作时使用的原料、织物的经纬比例,以及丝线的曲纬程度。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修复的某个瞬间,你会突然理解几百年前制作这件作品的匠人当时的想法,仿佛跨越时空与他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对接,就会突然有那种‘解开谜题’的喜悦。”

  不断推进“主线任务”的同时,陈文还持续探索“支线任务”,用创新让更多的人看到缂丝之美。

  陈文说,每一门手艺都必须要搭住时代的“脉”。如今对传统手艺进行延展与创新,正是为了让它焕发持久的生命力。比如,今年推出了带有类似DIY性质的小巧首饰,体量虽小,但足够让人惊艳。

  自从与缂丝织造技艺“一见钟情”的那一天起,陈文就带着使命感不断宣传推广缂丝文化,将“缂丝学习机”搬进校园、教学体验空间,只为吸引更多年轻人一起参与。

  陈文表示:“传承就是种一颗种子,缂丝的传承之路,我们一直在路上。在众多非遗技艺中,每一项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精彩与魅力,如果这些非遗能够跨界打破边界、跨界联动,是一股非常好的力量。”

责编:鞠静静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