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原本定位为儿童安全防护的电话手表,正逐渐演变为集社交、娱乐、消费于一体的“腕上智能手机”。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当科技产品偏离设计初衷,我们该如何守护儿童健康成长的底线?
家长为孩子购买电话手表的初衷是满足定位追踪、紧急通讯等基础安全需求。但当前市面主流产品已异化为集社交、游戏、支付于一体的“腕上智能手机”:拍照、聊天、视频、游戏甚至支付……电话手表功能“跨界”带来了不少隐患。据央媒调查,一些孩子沉迷其中,甚至引发视力下降、网络沉迷、诱导消费等问题。
有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儿童智能手表总销售额高达38.4亿元,销量接近863.7万台。在激烈竞争下,不少厂家不断“加码”产品功能,却忽视了儿童使用的实际需求。若不加以管控,“手机化”的电话手表可能从“安全神器”沦为“沉迷陷阱”。
回归安全本源需要多方协同。相关生产企业应建立儿童智能设备“基础功能清单”,严禁非必要社交、支付功能。监管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技术规范,完善分级管理制度。作为家长应多学习和掌握电话手表使用管理技巧,设置课堂模式、支付限额等功能。
科技向善,方能真正护航成长,儿童电话手表本应是安全防线,而非沉迷入口。在智能设备无处不在的今天,如何让孩子既享受科技便利,又不被其绑架,考验着家长和社会的智慧。唯有平衡功能与需求,权衡社会价值和商业利益,才能让科技真正成为成长的助力,而非成长的代价。(文/静静 编辑/水清莲动 图/晓蓝)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