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们浴血山河,烽火硝烟铸就不屈脊梁;他们坚守信念,寸土不让捍卫家国尊严……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共苏州市委党史工办联合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系列报道《我们的抗战故事》,以AIGC为笔,重现烽火岁月,致敬永不褪色的英雄史诗!
1937年,日军开始全面侵华,8月淞沪战役爆发,之后战火很快烧到了常熟。中共常熟县委组建了第一支抗日武装—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为“民抗”。
仲国鋆,1922年出生于苏州常熟吴市。他是一名医生,13岁学医,16岁时就开办了半半诊所,是位口碑非常不错的“小郎中”。但在目睹了日寇在自己家乡的所作所为后,仲国鋆毅然加入了民抗部队,迅速从一个行医治病的“郎中”成长为一名抗日骨干,并开始从事军事情报工作,组建军事情报联络网。
图/仲国鋆医生时期
图片由AI生成
1940年11月,18岁的仲国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除了苏州城区外,仲国鋆还担任过昆山等地的特派员,用过二十几个化名,与其他地下工作者分别以医护、主仆、夫妻、姐弟等关系作掩护,获取大量情报。
仲国鋆曾经通过竹篙来传递情报,利用江南水乡的船只作为交通工具。情报人员常以竹篙为信号载体(如空心竹竿藏密信),或通过船工交接传递消息。
图/仲国鋆通过竹篙传递情报
图片由AI生成
仲国鋆还曾以“半半诊所”为据点,用渔船伪装出诊,穿梭于芦苇荡中转移新四军伤员、地下党员,并建立苏南至苏北的交通线。
图/仲国鋆芦苇荡中转移伤员
图片由AI生成
1941年,日伪对东路抗日根据地反复进行“清乡”,第二年苏中四地委所属江南工委决定派遣情报人员进城开展工作。20岁的仲国鋆被任命为中共苏州县委特派员,化名为刘寿华,在苏州城内的小王家弄开设了“刘寿华医寓”,分别利用出诊上门,门诊医治,熬药送药等机会,收集传递重要情报。
图/刘寿华医寓
图片由AI生成
仲国鋆还编写、油印、发行抗日宣传品及抗日期刊《朝霞》,为恢复苏常太地区的工作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资料图/仲国鋆为抗日期刊《朝霞》所作的修改稿
1945年3月,仲国鋆不幸落入日寇之手,历经酷刑,他坚贞不屈。同年8月,日本投降,奄奄一息的仲国鋆被救出。重见光明又遍体鳞伤的他,在老家短暂休养了两个月,又继续投入新的战斗。
和众多奋战在隐蔽战线的共产党员一样,仲国鋆坚守信仰,忠诚于党,隐姓埋名,深入虎穴,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立下了卓越功勋,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无名丰碑!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