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苏州 专题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苏州解码生态补偿“青绿公式”
时间:2025-08-21 10:03:38 来源:苏州日报

  河网密密,吴山点点。青绿之间,一幅幅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价值实现的画卷铺陈舒展——吴中区西山岛居山湾,昔日的废弃矿坑,如今是水杉林和潜水基地;吴江区平望·四河汇集,昔日的“散乱污”,如今是亲水廊道和创意空间;苏州高新区大阳山,昔日的废弃采石场,如今是生态景区;跨姑苏和相城两区的虎丘湿地公园,昔日的低洼涝区,如今是“城市绿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苏州以生态补偿政策为抓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轮驱动”。财政资金的投入,在公益林管护、湿地修复、村容村貌提升等领域成效显著,环境美了,空气好了,效益也增了;全国首创“双向匹配+公正提存”生态损害赔偿模式,促使修复项目接连落地,这一经验获生态环境部全国推广。

  从太湖治理到长江保护,从矿山修复到湿地恢复,苏州的生态补偿机制,正以司法、市场、社会等多元协同的模式,在资金使用、企业履约以及赔偿模式等方面,创意不断,成果可感。

  角色换了

  阴山岛,太湖西山岛东村村所属岛屿,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成为网红打卡地。但阴山岛与主岛连接线沿路曾存在乱堆建筑垃圾和杂草丛生等现象,与这一旅游热门场地的身份极不协调。2022年,“东村村阴山岛连接线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正式实施,场地得到清理和平整,围网划分了界限,还增设水管、水表并建造了垃圾桶清洗站等,生态和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在这一项目中,吴中区某精密磨具企业、吴中区某电子企业等19家单位投入了修复资金63486.5元。

  环境的转变,源自理念的更新和角色的转变。2022年,以太湖生态岛建设为契机,吴中区联合苏州市人民检察院、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创新建设苏州市太湖生态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这是全省首个综合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阴山岛的转变虽小,却是这一背景下的典型示范之一。

  基地有了,示范有了,参与生态损害赔偿的角色和行动更多了。消夏湾缓冲区一期后期维护项目,苏州某家用电器企业投入修复资金107000元;郑泾江东侧绿化提升项目,吴中区某污水处理企业投入修复资金391822元;东村村补植复绿项目,苏州某汽车配件企业以及苏州某塑胶企业等7家单位投入修复资金57232.5元,累计种植树木80棵……在金庭镇古色古香的“七十二峰轩”,金庭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局污防办副主任张军所历数的一系列生态损害赔偿案例,还将被作为法治与科普的素材。原来,“七十二峰轩”既是苏州市太湖生态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的生态环境法治与警示中心,还是生态环境科普与交流中心,同时也是磋商场所。

  “造成生态损害的赔偿义务人在这里进行磋商和签订协议,选择修复项目并领取证书。”张军手上用于展示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证书”,则是2022年5月苏州某混凝土公司以种植117棵水杉完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性修复的见证。这些水杉被种植于西山岛居山湾,曾经的废弃矿坑,如今的碳汇林和潜水基地。

  截至今年7月,基地共落地修复案件79件,涉及修复资金313.18万元,累计种植树木9000棵、放养鱼苗50000尾、新建新能源路灯75盏、维修蓝藻隔离带500米、整治河道等水体3个、整治环境区域2处、生态修复项目3处。

  一花引得百花开。在张家港保税区、常熟市铜官山、太仓市沙溪镇、昆山高新区、吴江区平望镇、相城区漕湖湿地公园等地,各有特色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基地陆续建成,共同让树更绿、水更清。

  模式活了

  盛夏的北太湖,湖风习习,树影婆娑。太湖金墅港畔的一片树林,囊括碳汇林、增殖放流、蓝藻打捞、绿化养护、河道水体清洁五大片区。太湖边的这片“青绿”,占地900多亩,正是苏州市生态资源公益修复基地,为省内最大。其功能定位,着眼于破解“无法原位修复”难题,为无力支付赔偿的侵权人提供劳务代偿等替代方案。

  “这里成为基地后,见过有人到这里来种树,湖边的树越多,环境越好。一到节假日,很多人喜欢来这里散步和野营,游客多了,村里也多了收益,咖啡店和面馆都成网红打卡点了。”在太湖边住了数十年的村民老曹,见证了湖岸这些年的变化。

  制度和方式的创新,则破解了不少生态补偿难题。去年8月,吴中区联合苏州市人民检察院、生态环境局印发《太湖生态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替代性修复项目清单“双向匹配”机制实施细则》,在全国首创“双向匹配+公证提存”模式。当企业赔偿金与修复项目暂不匹配时,资金可提存至公证机构专户,待项目库更新后精准激活。这一创新解决了“该用不敢用、能用不愿用”的资金沉睡难题,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苏州方案”,并向全国推广。

  制度创新破解补偿难题,多元实践展现的则是柔性治理的智慧。在太湖生态岛,26.6万元企业提存资金正转化为水质提升工程的清流成果;一家电器公司的员工以3天环保服务,完成了价值3900元的劳务代偿;39.8万元赔偿金化作1公里生态步道……群众身边看得见的改变,还有许多。

  在金融领域,同样有创新,激发出企业更大治污动力。在长江岸线,面对928万元生态补偿资金压力,政府、银行、企业实施分阶段履约方案,使企业现金流压力骤减,而生态补偿方案有序推进。

  从太湖生态岛的“双向匹配”到长江岸线的金融创新,苏州正以制度创新,畅通生态补偿多元实践路径。当企业从“污染者”变身“修复者”,绿水青山正成为苏州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思路多了

  “连续三年,青头潜鸭在苏州度夏了。”今夏,在苏州东太湖生态湿地,观鸟爱好者曹连根自前年6月首次发现青头潜鸭度夏并在此繁殖以来,已是第三次在夏天观察到青头潜鸭,“当时拍到雌鸟带着9只幼鸟,这是江苏省首次繁殖记录。”

  “湿地好不好,鸟儿说了算”,这套苏州创新的考评体系,不仅在现实中能够感受到,还获得了全国推广。今年7月,苏州捧回了“国际湿地城市”金字招牌,而在这背后,是苏州以立法保障、科技赋能、社区参与融合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不凡之举。

  考评体系有创新,生态补偿方案见智慧。面对小额赔偿如何用好问题,苏州用“以劳代偿”与“少年环保导师”给出了答案。当一家新材料企业因1167元小额生态赔偿陷入“钱少难办事”的窘境时,生态环境部门打破常规,量身定制“以劳代偿”方案,请企业员工以环保宣教服务抵偿罚款,超额完成责任。而小额赔偿难题的另一解法,是“少年环保导师”制度,企业可选派员工经培训后化身“红马甲”导师,走进校园湿地课堂,将“赔偿”转化为宣教,实现了企业、学校、社会与生态的多方共赢。

  思路多了,实践自然也丰富了,机制体制以及创新举措,共同绘就了苏州系统构建的生态保护网络。《苏州市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就擘画了2035年30个保护地“串珠成链”的蓝图,同步拆除侵占河湖违建122万平方米,恢复湿地生态廊道194.6公里;水环境“谁超标谁补偿”机制,自2023年实施以来,收缴补偿资金被投用于七浦塘、吴淞江等流域治理,推动水质显著改善。

  从湿地考评的“自然之音”,金融创新的信用活水,到以劳代偿的温情转化,构成了“惩戒—修复—教育—预防”的全链条机制。在生态补偿领域,苏州用一系列创新,印证了一个极为朴素的道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需要的不仅是一纸法规,还需一座闪耀智慧与温度的桥梁。(记者 叶永春)

责编:鞠静静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