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盛家厍二期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有着百年历史的盛家厍老街即将以全新的面貌回到公众的视野中。为此,一场名为《我家住在盛家厍》的城市更新特展在老街上开展。昨天(8月27日),记者走进这场特展,探访这条老街的繁盛过往、展望这里的兴旺未来。
特展现场。记者 陆宇其/摄
本次特展由吴江城投集团主办,以“水脉—市井—新生”为轴,通过四个空间,重构盛家厍的生命轨迹。踏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地面装置,呈现出盛家厍“两街夹一河”的地理特征。整个装置以镜面为岸,青砖作墙,水波流转间,让参观者仿佛踏入现实与历史的镜像世界。
盛家厍老街。记者 陆宇其/摄
“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江南旧游凡几处?就中最忆吴江隈”……讲盛家厍的故事,就离不开不远处的垂虹桥。和盛家厍老街的命运相似,水文条件的改变让航运功能褪去,文人墨客的讴歌,为它赋予了更深的文化意义。这座桥逐渐成了江南文化的图腾,塑造出盛家厍街市的精神坐标。
和改造前的寂寥落寞相反,历史上的盛家厍是吴江最热闹、最讲究的烟火街区。这里四街交汇、前街后水,街巷纵横、水埠相连,在这个被水纹裁成十字形的街区里,柴米油盐和南货酱园交织出一个“日子热气腾腾”的江南。从展示的老照片里可以看出,泰安桥南北两堍人潮涌动,农人、渔民各自携带着青菜鱼虾,在这里沿街摆摊叫卖,在他们身后,是铁匠铺、布店、箍桶铺……透过老照片,仿佛能听到市井嘈杂的叫卖声。
文人墨客诗词中的垂虹文化。记者 陆宇其/摄
松陵人吃水、靠水、治水、讲水,对这条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老街,充满了感情。在“我与盛家厍的三十年”空间,老字号影像与居民口述,将带参观者重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盛家厍。那些泛黄的照片和真实地讲述,还有关于酱香、茶香、烟火气的记忆,不仅是老居民的乡愁,更是一代人对江南生活的集体注脚。
老树无言,静水流深,如今的老街已经焕然新生。记者 陆宇其/摄
“当交通方式发生改变的时候,我们发现曾经因交通而兴的老城,会被渐渐遗忘。”盛家厍城市更新项目总建筑师陈斌鑫表示,激活老城,并不能简单物理翻新,新城是被老城孕育而生的,要让发展起来的新城反哺老城,就要把当今社会的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有机融入到老城内,让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新旧对比,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记者 陆宇其/摄
特展最后,一组组新旧照片的对比,就像是为观众呈上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可以从这些图片中看出,城市更新后的盛家厍,既保留了“两街夹一河”的水乡格局,又以现代设计注入新活力。旧砖墙与玻璃幕墙对话、茶馆与咖啡馆共生,未来的盛家厍老街上,将出现这样一幕幕历史肌理与现代业态交织的新生图景。(记者 王英 陆宇其/文)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