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是古人拜祭月神的供品,也是团圆的美好象征。随着中秋佳节脚步的日渐临近,月饼界的创意大比拼也拉开了帷幕,众多口感独特、造型精美,且富含文化底蕴的文创月饼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在苏州博物馆,藏有一幅明代画家邵弥的《冷露无声湿桂花》轴,题目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人寄情于物,吟诵出不朽篇章;画家执笔挥毫,和出与诗句灵魂共振的回响。古典文学与艺术碰撞出曼妙的意蕴与哲思,也成为文创设计者的灵感之源,由苏博携手老字号松鹤楼共同推出的“桂月盈思”便应运而生。
邵弥(约1598—1642),原名高,字僧弥,号瓜畴、芬陀居士,长洲(今苏州)人。曾受业于钱谦益,诗宗陶韦,书法晋唐,善山水,其作品清瘦枯逸,意境高远。展开画轴,桂树的树梢上夜露迷蒙,宾主迎着月色握手言欢,有声与无声的景象相互交织。文创取图轴的画面和寓意,将诗画融合下温润绵长的意象融入设计之中,为中秋月夜赋予了更加温暖的想象。
诗与画虽不属同一艺术语言,但在艺术范畴内却相生相伴。诗人和画家把自己所见内化,再分别用文字和图像寄托感情,创作出脱胎于现实的精神画面,文创设计者则将这幅“应目会心”的作品完整呈现在包装上。当醒目的诗句点出此时正是八月十五的夜晚,人们的记忆自然产生联想,眼前似乎有一轮端坐夜空的明月浮现。秋夜雾起,中秋宴饮的场景在薄雾后,却虚虚实实、朦朦胧胧,近处的桂花却十分清晰,其中的香味令嗅觉先于视觉感知到它们的存在。
作为整件文创的“前景”,拎袋将画上的提拔,即《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被烫黑点出,袋身采用磨砂材质,半透明的效果将诗与画分隔。拎袋取下,云开雾散,一幅完整的画面便显现在眼前。“烫黑的是寒鸦栖枝,烫金的是金桂茂盛,随光线流转的还有由特殊工艺设计、带着桂香的云雾。”苏博文创部工作人员介绍,具有肌理感的纸张保留了古画的质感,有如时间带给宣纸的微黄,和盈盈月光一般柔和,与诗句遥相呼应。
苏博携手老字号松鹤楼共同推出的“桂月盈思”文创月饼。苏州博物馆供图
此外,设计者还结合苏州园林里形状各异的窗,为这场中秋月夜框出了一幅幅“景”。盛放月饼的小盒选用了四款花窗形状,画面藏于其中,既是对“中庭地白”的呼应,又令人仿佛置身于画中庭院,亲眼经历这诗画一色。视觉由远及近,自月、花到人、庭院,再到窗,不同花窗所透之景,向内也对应了月饼的形状与图案。每一款月饼对应盒上的镂空窗景,以扇、海棠、方形、圆形花窗为轮廓,以屋宇宾朋、桂树寒鸦、云雾冷露及邵弥印章雕饰表面,让诗画意境延伸至生活真味。
苏博携手老字号松鹤楼共同推出的“桂月盈思”文创月饼。苏州博物馆供图
月饼中精选了新鲜晾晒的干桂花,以传统工艺巧妙融入醇甜酒酿,匠心酿制成丹桂流心馅料,清甜恰到好处,令人回味悠长。礼盒内还附有一张“尺素书”,一面以透卡缩印文物之景,用微闪艺术纸装裱,可作为桌面小装饰,精致典雅;另一面则是书写纸,时传尺素,以寄相思。这场书与画的相遇,此刻渐近尾声,而诗画交融的韵味,则可由每个人延续。(记者 朱执竞/文)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