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学生们重返校园,集体生活增加了密切接触的机会,但近期在门诊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也有所上升。为此,我市呼吸科专家提醒广大家长和儿童,要密切留意孩子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开学两周,呼吸道感染患儿有所增多
7岁的萌萌开学第三天就开始出现喉咙不适和清涕,家长以为是换季引起的过敏,并没有特别重视。两天后,萌萌出现37.8摄氏度左右的持续低热,鼻涕也开始变得黏稠,晚上有时还会因为鼻塞等症状,导致睡眠不安,孩子的食欲也有所下降。不放心的萌萌妈妈赶忙带孩子到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经过病原学检测,医生诊断孩子为病毒感染。医生建议以对症处理为主,包括多休息、多饮水、使用生理盐水喷鼻缓解鼻部症状。五天后,萌萌症状逐渐消退,顺利返校。
一年级男孩小宇在参加了学校举行的迎新活动后,次日出现咽痛和干咳症状,家长观察到小宇咳嗽频繁,尤其在夜间平卧时更为明显,睡着了还会因咳嗽而醒来,体温一度升至38摄氏度,于是赶忙带他到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检查,小宇同样被诊断为病毒感染。医生解释,咽痛和夜间咳嗽加重是病毒感染常见的表现,与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有关。经过对症治疗和充分休息,小宇目前已经康复返校。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朱灿红介绍,开学以来,门诊上接诊的呼吸道疾病患儿有所上升,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有些孩子还会出现喘息症状,不过经过规范治疗,多数孩子的病情能在数天内得到控制与缓解,发热逐渐消退,咳嗽频率降低、程度减轻,喘息症状也明显改善,家长不必过度焦虑。
聚集易引发感染,医生提醒别滥用抗生素
那么,开学后为何呼吸道感染疾病会呈上升态势呢?朱灿红解释说,孩子们在学校里一同上课、参与各类活动,教室等空间相对密闭,人员又高度密集。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有孩子感染了呼吸道疾病,那些抵抗力较弱的孩子就很容易被传染上。
从病原学层面分析,引发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病原体,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偏肺病毒、支原体等。这些病原体能在空气中传播,经呼吸道侵入人体,进而引发感染。另外,在呼吸道感染病例中,也存在一些相对少见的细菌感染情况,虽然其占比不算高,但同样不容小觑,比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这些细菌也能通过飞沫、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致使孩子患病。
当孩子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时,家长该如何应对呢?朱灿红建议,应尽早带孩子去医院查个血常规,对病原学情况做个大致评估。这是因为不同病原体感染,对应的治疗方法和用药存在差异。例如,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治疗,而病毒感染通常无需使用抗生素。要是孩子一发烧,家长就随意给孩子用抗生素,不仅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还可能造成抗生素滥用,引发肠道菌群失调、耐药性增加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如何帮孩子躲过“开学病”?这些预防措施请收好
在预防方面,朱灿红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日常生活中,去公共场所时尽量戴好口罩,如果发现周围有小朋友患有呼吸道感染疾病,也应尽量让孩子佩戴口罩。口罩能够有效阻挡飞沫传播,降低病原体接触风险。
从长远提升孩子健康水平的角度来看,加强体育锻炼是增强孩子抵抗力的关键途径。家长不妨多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如跑步、游泳、打球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通过锻炼增强体质,从而减少感染机会。另外,针对一些特定的病原体,比如流感病毒,家长可在流感高发季来临之前,带孩子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疫苗。疫苗能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一旦接触病原体,抗体就能迅速响应,发挥预防疾病的功效。
除上述措施外,家长还应该注重孩子的日常护理,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减少病原体在室内的积聚;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此外,在饮食方面,要确保营养均衡,多摄入蔬菜水果,少食用辛辣、油腻及刺激性食物。(记者 李静/文)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