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通过建立1个市级慈善救助服务中心、10个县级市(区)慈善救助服务分中心、100个镇(街道)慈善救助服务驿站,构建慈善救助服务网络,常态化开展慈善救助帮扶活动。目前,全市“1+10+100”慈善救助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为临时遇困人员开展就近安置帮扶工作,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服务保障。在硬件上,1个市级慈善救助服务中心、10个县级市(区)慈善救助服务分中心和100个镇(街道)慈善救助服务驿站均挂牌运行,全市97个镇(街道)全部覆盖;总使用面积约2.6万平方米,提供床位842张。在软件上,建立了“民政归口监管、部门协同参与、属地主体落实、慈善资金保障”工作机制,组建了以民政工作者为主体,相关部门工作者、社区工作者、慈善力量及志愿者为补充的综合服务团队。
今年上半年,外来务工人员李某流落街头,在警方护送下来到常熟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站工作人员得知,当时李某已经好些天没有找到工作,陷入身无分文的困境。“我什么都能干,不图挣多少钱。”李某表示希望继续留在常熟找工作,于是,救助站帮他联系了常熟市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带着他和中介见面、商谈,顺利对接了一份汽车厂的工作,李某终于在常熟有了个安心落脚的地方。
目前,常熟市救助管理站接待和处理的对象大多是外地过来、务工不着的临时遇困人员。常熟市救助管理站办公室副主任苏薇介绍:“一些人从外地来到常熟寻找工作机会,有可能来的时候身上就没带多少钱,过来之后找工作没有那么顺利或者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就业要求,一时之间不能找到落脚地又囊中羞涩,就可以归属于临时遇困人员。”通常临时遇困人员会向周边的警察、社区寻求帮助,被护送至救助站。
救助以“自愿求助,无偿救助”为原则,“进站”之后,受助人员需要进行身份信息登记,排查基础疾病,如果发现患有急性疾病或精神性疾病则送往医疗机构进行治疗。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提供必要的衣物、食物等生活物资,救助区域里配备了相应的生活设施,如淋浴房、卫生间、洗漱区等,确保受助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我们会询问受助人员的个人意愿,是想回家乡,还是想留下来继续寻找工作机会,如果他想留下,就帮他对接工作机会。”苏薇介绍,为更好地服务临时遇困人员,常熟市慈善救助分中心推出“救助+就业”行动,与常熟市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对接,为救助对象提供就业岗位信息,积极与企业对接、获取定向招聘信息,助力来常熟务工的临时遇困人员打通就业渠道,截至目前已为多位受助人员成功匹配了就业岗位。
大多数临时遇困人员的意愿都是回家。对于状况不一的受助对象,救助部门也会提供对应的帮助措施,帮助大家安全、稳妥返乡。个人状况良好的人员,救助站为其提供返乡车票,帮助他尽快返乡。患有精神疾病的受助人员送医治疗后,救助部门也及时联系家属或户籍所在地的救助站,告知情况、联系安排来苏接领。如果家属或户籍地救助站不能来苏接领,也会安排工作人员护送救助人员返回家乡。
截至目前,苏州大市范围内已建立1个市级慈善救助服务中心,10个县级市(区)救助管理站挂牌慈善救助服务分中心,100个镇(街道)慈善救助服务驿站投入运行、实现全市97个镇(街道)全覆盖,构建了“1+10+100”慈善救助服务体系,常态化开展慈善救助帮扶活动。(记者 张甜甜)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