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刚结束,苏州高新区木桥街沿线,集宿区宿舍楼又热闹起来,灯光随工厂下班铃声渐次亮起。22岁的操作工小林走进楼道,发现应急灯闪烁故障,当即掏出手机拍下视频,通过一款刚上线的“木邻有你”小程序完成上传。后台数据显示,这条报修信息从提交到生成派单,全程仅8分钟。
前天(10月10日),“木邻有你”小程序正式推出首日,就吸引了800多人关注,超60%参与者是年轻操作工,他们通过点击报名、完成积分任务,主动加入社区活动。除了故障报修,职工打开小程序,既能在“需求清单”板块勾选想学的短视频剪辑、电商运营等技能课程,甚至可以对社区活动方案提出修改建议——每一项参与行为都会累积积分,积分可直接兑换电信话费券、周边商圈餐饮折扣,或是电影院、理发店的抵用券,精准对接年轻职工的消费习惯。
年轻职工正在注册线上小程序。枫桥街道供图
作为全国首个分布式管理集宿区,木桥社区居民以20多岁的企业职工为主,年轻化群体占比超85%,流动性强。以往传统服务模式,恰恰撞上了年轻群体“怕麻烦、少耐心、依赖线上”的行为特点,年轻化治理挑战尤为突出。针对年轻人 “手机不离手” 的习惯,小程序将社区服务搬至线上,用 “轻量化 + 有激励”的方式,打消了他们“参与公益太麻烦”的顾虑。如今,年轻人打开手机就能对接服务、参与治理,曾经 “叫不动、难参与” 的年轻化挑战,通过数字化手段彻底破题,让年轻居民从“被动接受服务”变成了“主动参与社区”。
从固定网格到流动服务
分布式集宿区的“特殊样本”
木桥社区的特殊性,首先源于其“分布式”的基因。作为全国首个分布式管理集宿区,与传统社区“划地为界”的管理不同,这里的服务范围像一张可伸缩的网——企业搬迁了,就从服务清单中剔除;新建工厂投用了,便及时将其纳入覆盖,目前已动态管理17个服务点,服务人群达1.84万人。
“我们不是‘守着一栋楼管到底’,而是跟着企业走、围着员工转。”社区党委书记徐萍介绍道,这种模式诞生的背景,是当地劳动密集型企业聚集的特点。以附近的名硕企业为例,高峰期仅宿舍就住了3万多人,而华能热电等央企的用工规模也达数千人。传统社区服务难以覆盖这种“厂多人散”的格局,分布式治理由此应运而生。
为了让分散的服务落地,木桥社区曾探索出一系列“接地气”的服务模式。每周开进企业宿舍的“夜课堂”是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从2019年至今,已累计开课800余节课,覆盖两万多人次。“以前我们每周固定开3节课,老师跑厂区,员工下了班就能学。”社区工作人员回忆。
除了技能服务,社区还承担着“桥梁”角色。企业宿舍周边的环境整治、职工之间的沟通纠纷、安全隐患排查……这些分散的公共事务需求,都由社区牵头协调。“有次一家企业反映宿舍楼下垃圾桶不足,夏天异味重,我们当天就联系环卫部门增设,很快新垃圾桶就到位了。”这种“小事快办”的节奏,让社区在职工中积累了口碑。此外,针对人员流动性强的特点,社区联合安监、消防部门开展循环式安全培训,从灭火器使用到心理疏导,确保新入职员工“来了就能学”,宿舍区的公告栏里,常年贴着最新的培训时间表。
传统模式遭遇“水土不服”
年轻化浪潮下的服务瓶颈
然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职工群体变化,传统服务模式已不足以满足现代青年的需求。如今木桥社区服务的职工中,80%是20多岁的高职毕业生,他们刚走出校园,习惯“手机不离手”,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与老一辈工人截然不同。
最直接的挑战是“人难聚”。年轻职工多在电子厂、机械厂工作,实行12小时轮班制,传统工作日的线下活动常常凑不上大家的空余时间。“以前搞书法课,年轻人就因为时间错位而来得不多。”社区工作人员苦笑,更尴尬的是激励手段的失效——传统社区用“送毛巾、发垃圾袋”吸引参与,在这里效果却会“打折扣”。
小程序推广,让更多年轻职工加入线上家庭。枫桥街道供图
人员的高流动性则让服务难以“持续”。数据显示,木桥社区的职工每3个月就要更换80%,半年内几乎“大换血”。这意味着刚培养起兴趣的书法班学员,可能下个月就不住这里了。“我们曾想做‘职工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技能学习进度,但人换得太快,档案刚建成就成了‘历史记录’。”社区书记无奈地说,宿舍区的门岗登记本上,每天都有新名字出现,也有旧名字被划去。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需求错配”。年轻职工更关注“实用”和“便捷”,但传统服务多是“社区端菜”,而非“职工点单”。“我们排好的课程表,职工不感兴趣;他们真正需要的服务,我们又不知道。”社区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小程序里的破局之道
让服务跟着“指尖”走
面对瓶颈,木桥社区将突破口放在了线上,开发小程序,被寄予“重塑服务链路”的厚望。这款基于微信开发的轻量化工具,从5月开始筹备,历经需求调研、功能设计,终于在9月底推出,尝试投入使用。
功能设计上,小程序精准对接年轻职工的“手机习惯”。打开页面,“隐患上报”入口显眼,职工拍张宿舍漏水的照片、写清地址,社区后台就能收到,核实后48小时内联系企业整改,上报者可获5-20积分;“需求清单”板块允许职工投票选择课程,社区就联系培训机构送课上门;积分能兑换的不是毛巾,而是电信话费券、商圈餐饮折扣、电影票等,“100积分能换20元奶茶券,年轻人觉得划算。”社区工作人员展示着兑换界面。
更重要的是,小程序试图破解“分布式治理”的空间难题。以往社区工作人员要跑17个服务点,每天骑车穿梭在各个厂区宿舍间,耗时耗力;现在通过线上平台,分散在不同厂区的职工能“一键触达”,社区也能实时掌握各点的需求差异,“后台数据看板上,不同颜色的需求标签正实时更新,像一张动态的‘服务热力图’,我们能针对性派工,不用再‘一刀切’。”
在徐萍看来,小程序还是连接资源的“纽带”。社区对接周边商圈的20多家商户,将优惠券、免费体验券接入平台,职工用积分兑换后,消费数据反哺社区,形成“参与治理—获得实惠—带动消费”的闭环。“比如职工在小程序上报隐患获积分,兑换电影票去消费,影院生意好了,又愿意给社区更多优惠,这是个双赢的事。”社区的工作人员算了笔账,目前已有5家餐饮店签约,承诺给小程序用户8折优惠。
对于未来,社区还有更细致的规划:小程序将逐步加入线上课程模块,先试点安全培训等刚需内容,再拓展至技能教学;针对高端白领公寓的改造,同步开发“公寓服务”入口,实现报修、缴费、活动报名“一站式”解决。(苏报融媒记者 严松/文)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