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那本名叫《我们的故事》的厚重相册,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述说着雪域高原上最温暖的相遇。苏州悦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伙人王顺利有着被高原阳光亲吻过的棕褐色皮肤,始终带着如格桑花般明媚灿烂的笑容。从13岁捡废品资助第一个藏族孩子开始,她便踏上了这场爱心长征。2015年大学毕业后,她毅然奔赴西藏,9年的藏区时光里,她的足迹遍布藏区233个村落,累计捐赠物资超百万元,惠及约11万人,用行动书写着与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

翻看厚厚的相册,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苏报融媒记者 钱茹冰/图
微光初燃,13岁的助学承诺开启雪域情缘
“今年我和朋友共筹集了67500元善款,资助了31名西藏学生,包括19名小学生、2名初中生、1名高中生和9名大学生,其中旦增曲热更是如愿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真的为他感到高兴!”新学期伊始,当看到自己资助的西藏学子们陆续走进校园,王顺利心中满是欣慰。
今年31岁的王顺利出生于甘肃农村,她的公益初心始于13岁那年与藏族男孩格桑的相遇。得知格桑为供弟妹读书而辍学在修车摊打工,这个同样家境贫寒的少女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重返校园。从此,她开始穿梭在大街小巷捡废品,每当攒够50元、100元,就小心翼翼地汇往雪域高原。就这样,一笔笔微薄的汇款,累计1000多元,不仅给格桑带来了新的希望,也悄然铺就了她通往西藏的公益之路。
此后的八年里,王顺利始终心系西藏,持续邮寄爱心物资,并坚持每月从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收入中挤出部分,资助藏地的困难学生与孤寡老人。直到她第一次踏上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亲眼目睹当地真实的生活状况,她才恍然意识到:远方的资助虽暖,却不及身边的并肩同行。于是,2015年大学毕业后,她毅然辞去城市工作,只身赴藏,开启了长达九年的坚守。

王顺利回顾电脑里十八年公益之路的影像记录。苏报融媒记者 钱茹冰/图
星火成炬,超700人团队实现温暖接力
翻开相册,西藏岁月的温暖点滴历历在目:第一次带着孩子们在物流拆卸板上学写汉语名字,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煮出当地第一锅白米饭、炒出第一份菜,收到藏区老人用六年时间亲手为她缝制的藏袍、为孩子们了解世界自学绘画的第一幅作品……这些真挚的情谊,让王顺利愈发坚定了前行的脚步。
“一个人力量有限,但善意可以传递。”2017年7月,她创立了“雪域微晨爱心团队”。七年来,这支队伍从一个人发展到761人,汇聚了全国各地志愿者和曾经受助的藏族青年。他们中,有人放弃外地工作返乡助力,有人开着货车穿梭高原运送物资,有人用专业知识辅导孩子功课,形成了“受助-自助-助人”的温暖循环。
为解决受助学子实习难题,王顺利创办西藏刀格摩旅服务有限公司,员工多为受助学生。公司通过定制藏文化体验线路,既让游客深度了解藏族生活,也为当地村民开辟增收渠道。秉持“授人以渔”的理念,她连续多年帮助孤寡老人销售山货超2万斤,让20多户家庭月入过万;在拉萨、昌都等地建立33个公益阅览室,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家园。九年来,她的足迹遍布233个村庄,近200吨御寒衣物、超百万元物资如涓涓细流,滋养着约11万高原群众。

拿出孩子们寄给自己的信件,每一封的记忆都在心头。苏报融媒记者 钱茹冰/图
双城奔赴,扎根苏州续写跨域爱心篇章
在西藏扎根的九年,王顺利不仅让公益理想开花结果,还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收获了真挚的爱情。2024年12月,丈夫陈军亮结束戍边生涯转业苏州,她也随爱人迁居这座江南水乡。虽然生活环境从雪域高原切换到小桥流水,但她公益的脚步从未停歇。
来到苏州后,王顺利推动成立了“晨曦企业联盟”,在江南与雪域之间架起了一座爱心桥梁。她积极奔走,激发苏州本土企业的公益热情,联动苏藏开展公益活动,以跨域互助传递温暖,用行动诠释爱心传承。今年1月,西藏定日县发生地震,她第一时间集结苏州爱心企业,紧急筹措30多吨、价值50余万元的救灾物资,亲自带队驰援灾区。此后,她又多次联合苏州企业向西藏捐赠衣物、学习用品等爱心物资约5000斤。
如今,王顺利已将自己融入苏州的社区生活。她将九年跋涉高原的公益经历,化作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带进社区讲堂,在邻里间播撒向上向善的种子。截至目前,她个人已累计资助200多名学生,帮扶金额超过100万元,用持续的行动诠释着爱心的传承。“未来,希望能更好地搭建起西藏和苏州的交流互动桥梁,让更多的当地学子了解苏州、感受世界。”
(苏报融媒记者 钱茹冰/文)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