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海大学生动开讲。当“治水兴邦”的百年弦歌与“水利报国”的青春誓言在扬子江畔共鸣,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场校园里的精神洗礼,更是三代水利人以青春为楫、以使命为帆,在江河湖海间划出的传承航迹。这航迹里,有苦难中扎根的坚守,有科技中破局的锐进,更有大地间生长的担当,让青春的浪花始终与时代洪流同频激荡。
你看这奔涌的江河,哪一朵浪花里没有青春的模样?你听这江河的回响,哪一声浪涛里没有青春的呐喊?从110年前张謇先生以“兴学育才、治水兴邦”的铮铮誓言,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让“天下有溺犹己溺”的担当有了落地的根,到严恺、钮新强、卢永昌等老一辈河海人如水赴壑,在江河湖海间挥洒才情,在滩涂泥泞中勘探,在深水航道里筑基,用青春托举起祖国的水利事业,为江海联运铺就最初的坦途,激荡起江河最美的涟漪。他们的青春,是浪尖上的倔强,是苦难里的光,是刻在江河里的“不服输”。
百十年风云变幻,如今江河日新,青春初心在传承中依旧滚烫。江苏人常说“水养人,人护水”,这片被长江、淮河、太湖滋养过的土地,最懂青春与水的深厚羁绊。当代青年将青春理想融入水利建设、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火热实践。他们中有“90后”教授朱非林、稻田里“非典型女教授”刘笑吟,还有“河海智慧水利1号芯”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打破国外水文监测设备的技术壁垒,让“中国芯”守护江河安澜;在太湖水质监测站,青年技术员操控无人机、指挥水下传感器,让“一湖清水”的碧波长出“智慧之眼”。一脉相承的青春热血里,那份“为万民安澜”的滚烫初心代代相传、始终如一。
江河奔涌,不舍昼夜;青春逐浪,一往无前。从河海校园里的思政课堂,到祖国大地上的治水现场,我们看见青春与江河的故事还在续写。这股从水乡走出的青春力量,早已跨越地域的界限,奔腾在祖国的万水千山之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青年水利工作者克服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守护着“中华水塔”的纯净;在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深山里,青年技术员们破解“石漠化地区找水难”的难题,为村民引来清澈的甘泉;在西北干旱的戈壁滩上,青年团队推广滴灌技术,让耐旱作物在荒漠里扎下根系,结出丰收的果实。从长江三峡到黄河岸边,从沿海防波堤到内陆灌溉渠,他们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把青春的足迹印在祖国需要的每一个角落,把水利报国的誓言写进每一条奔腾的江河、每一片滋养的土地。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青春浪花永不停歇。从张謇先生的办学初心,到老一辈水利人的艰苦创业,再到新时代青年的科技攻坚,百年水利史,就是一部青春与祖国同频共振的奋斗史。今日之中国,山河日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当更多青年扛起“治水兴邦”的使命,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安澜的大局,每一朵青春的浪花,定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汇聚成推动祖国前行的磅礴力量。(张恒)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