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传来喜讯,江苏高校学子斩获金奖数量全国第一。从南京理工大学突破MOF材料瓶颈的“光隐”项目,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打造“第三种交通生态”的“零翼起航”,再到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将导流罩技术成功产业化——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科技实力,更彰显了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责任担当。
这些年轻创新者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青春与时代的美妙共鸣。南理工团队历经上千次实验攻克技术难题,南航团队构建起“一代在售、一代在审、一代在研”的产品矩阵,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华蓓蓓已带领公司拿下350万元订单。他们的成功印证了一个道理:创新只有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华丽转身。
这种创新精神正在神州大地处处绽放。正如南京大学范鹏飞博士带领团队八年如一日地攻坚低空光信息网络技术,辗转全国各地测试设备性能,最终成功创办企业并获得近千万元融资。这样的故事不仅发生在高校实验室,也发生在千千万万的创新工场和创业基地。从人工智能到生物医药,从新材料到高端装备,处处活跃着年轻创新者的身影,他们正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创新项目展现出强烈的市场意识和产业化思维。无论是“光隐”屏蔽膜已与多家铜缆企业签约,还是“零翼起航”获得“耐心资本”的青睐,都表明今天的青年创新者不仅追求技术先进,更注重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他们深谙创新不能止步于论文和专利,只有经得起市场检验,才能真正创造价值、服务社会。
这些年轻创新者的奋斗历程,诠释了新时代的青年担当。他们中有的人甘坐冷板凳,潜心基础研究;有的人直面产业痛点,推动技术革新;有的人勇于创业实践,促进成果转化。尽管路径不同,但他们共同展现了中国青年锐意进取、实干担当的精神风貌。
当前,我们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青年的智慧和力量。这些创新大赛中涌现的优秀项目和团队,让我们有理由对未来充满信心。当越来越多的青年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当创新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之路从无坦途,但只要有更多青年勇担使命、砥砺前行,在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中实现人生价值,我们就一定能在全球创新竞争中赢得主动,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贡献青春力量。期待这些在创新赛道上奋力奔跑的年轻人,继续以智慧为舟、以奋斗为桨,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淳声 孔越辉)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