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姑苏区的一家网红手作小店。 记者 袁艺 摄
在各大高校的宿舍、社团活动室里,越来越多大学生正埋头于手作之中。有人专注裁剪拼贴,制作充满个人记忆的手账;有人耐心挑选豆子,拼出喜爱的动漫形象;还有人摆弄黏土、编织毛线,用双手打造出一个个独特作品。这场悄然兴起的学生手作热,不仅是一种兴趣潮流,更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在数字时代的精神追求与心理需求。
多样手作受青睐
不同专业的学生偏好显差异
走进大学校园,手作的身影随处可见。中国药科大学文学院大二学生小陆的书桌抽屉里,整齐叠放着好几本手账。翻开本子,苏州平江路捡的银杏叶、联名奶茶杯套和室友旅行的照片等素材,被精心排版粘贴,记录着她的日常生活与心情。“我从大一开始做手账,已经成了生活习惯。”小陆笑着说,比起手机里冰冷的电子记录,手账这种实物载体更能留存回忆,指尖触摸纸张的感觉,能瞬间唤醒当时的情绪。
而在中南民族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大二学生小万的书包上,别着一个亲手制作的动漫人物拼豆徽章。“每天和代码打交道,虚拟的字符关掉电脑就没了痕迹,手作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果,特别踏实。”小万表示,第一次拼豆花了三个晚上,完成后别在书包上出门,被同好认出来,两人还成了朋友,分享创作的快乐。
记者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手作选择上呈现出明显差异。文科学生更偏爱手账、滴胶等能融入个人情绪与文化元素的项目。他们借助这些手作,留存生活片段、表达内心感受,弥补专业学习中“解读他人思想”的被动感。理工科学生则更倾向于拼豆、积木、木工等需要规划和逻辑的手作,他们会将专业中的逻辑思维迁移到创作中,比如用编程思路设计拼豆图案,在动手过程中释放被专业束缚的感性思维。
学生钟情手作
源于多重精神需求
为何手作能在大学生群体中掀起热潮?采访中,学生们给出了各自的答案,这些答案背后,是他们多样的精神诉求。
对很多学生而言,手作是留存回忆、记录生活的重要方式。“手机里存了上千张照片、几十条备忘录,翻起来没有实感。”小陆说,暑假整理旧物时翻到高中纸质日记,指尖触摸字迹的瞬间,往日回忆涌上心头,这让她决定尝试手作。如今,她会把生活中的小物件收集起来,融入手账,让每一本手账都成为独一无二的“时光纪念册”。
手作还是学生们“寻找自我”、确认自我价值的过程。文学院的课程多是理论分析,解读他人思想,而做手作时,小陆是绝对的“主导者”。手账的排版、贴画的配色,哪怕出现贴反贴花这样的小差错,最后也成了作品的独特之处。前阵子,她给室友做生日礼物,用两人旅行的照片制作专属手账,室友收到后的开心反应,让她感受到了网络世界无法给予的实物反馈,也让她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创造力。
在缓解压力、治愈情绪方面,手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每次情绪低落或者赶论文压力大的时候,做手作就是在放空自己。”小陆回忆,有一次心情低落,她打开手账本,不知不觉做了两个小时,注意力都在裁剪、粘贴上,心中的烦躁感慢慢消散。小万也有类似体验,卡壳的代码问题,好几次都是在拼豆时突然想通,“做手工时大脑是‘轻度放松’状态,反而能跳出思维定式。”
此外,手作还成为大学生拓展社交的新方式。在以男生为主的信息技术专业,小万和同学平时聊天多围绕代码、游戏,很少深入交流。但在手作社团里,大家会自然分享作品背后的故事,一起讨论如何改进作品,基于创造的交流无需刻意找话题,轻松又自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因手作结缘,打破了社交壁垒,建立起深度联结。
手作有其心理疗愈逻辑
科学引导助力成长
大学生对手作的喜爱,并非单纯的兴趣使然,其背后有着专业的心理疗愈逻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罗林指出,手作作为作业治疗的一种形式,能调动双手、感官与注意力,为情绪舒缓提供助力。
从心理学理论来看,手作与多种疗法的核心逻辑高度契合。苏州亲禾成长心理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黄秦分析,手作契合森田疗法“接纳情绪,投入当下行动”的主张,通过手眼脑协同,能强制将注意力从“对过去不满、对未来担忧”的认知反刍中抽离,切断焦虑循环,同时手作内容匹配个人能力,创作进度与失误可自主调整,能强化“能应对当下”的掌控感,对冲焦虑的“失控恐惧”。
在正念疗法方面,手作是天然的实践载体。它将“呼吸觉察”等正念练习转化为可操作的创作动作,让人通过感知材料温度、力度等细节,专注于当下。当手作难度与能力匹配时,人还会进入“忘时间、无干扰”的心流状态,抑制负责焦虑的脑区,用专注平静替代不安。而从艺术治疗角度,手作能将模糊焦虑转化为具体创作,为负面情绪提供出口,成品带来的成就感还能打破“自我怀疑”,重建对生活的掌控信心。
罗林还表示,规律性的手部精细动作能产生稳定节奏,类似冥想状态,帮助身心平静。积极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忘我投入有明确目标、及时反馈和挑战乐趣的手作活动时,会进入心流状态,收获强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同时,完成手作带来的自豪感,能提升自尊心,刺激大脑奖赏中枢释放多巴胺,为自我价值感提供养分。
基于手作的积极作用,学校和社会也在积极引导。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专职老师赵丽萍建议,学校依托手作社团、校园活动等载体,让手作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节的方式。比如今年10月10日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学校就在食堂门口开展了剪纸贴画等集体手作活动。“这种通过动手实现的情绪疏导,比单纯的心理说教更易被年轻人接受。”她说。
对于学生自身,罗林给出了具体的实践建议。首先可从感兴趣、低成本、低门槛的项目入手,如涂色、简单编织、拼贴画;其次要选择有明确目标步骤、能提供即时反馈、技能挑战平衡的手作项目,这样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最重要的是秉持“重过程、轻结果”的心态,关注手作过程中的沉浸体验,感受材料触感、动作节奏和均匀呼吸,同时注意休息,避免过分劳累。(记者 袁艺 实习生 石诗瑶)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