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苏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千年文脉温润“福气之城”
对苏州这座文蕴醇厚、文脉绵长的江南名城来说,骄人的文旅资源禀赋和不断增强的文化软实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也是其展示独特魅力的重要源泉。
“十四五”以来,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要求,苏州在文旅智慧化建设、全域空间优化、文化品牌塑造、新业态培育、国际影响力提升等方面成效显著,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身处这座“福气之城”,苏州人也因拥有丰富多彩的文旅生活选择,有着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彰显城市品牌魅力,打造文旅融合典范
阅读、观展、逛公园,赏景、观影、看演出……在当下的苏州,文化旅游活动的选择越来越丰富。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苏城各处佳展纷呈、好戏连台,让不少文艺爱好者恨不得像孙悟空一样能够有分身术。
“十四五”以来,苏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丰富产品业态供给、激发文旅消费活力、激活文旅产业动能,着力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目前,苏州全市共有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11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7个,数量位列全省第一。围绕各度假区的独特自然风貌和文化特色,苏州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游,形成了一批沉浸式文旅体验、旅游演艺、康养运动等业态项目以及亲子研学、非遗农事体验、美食制作采摘等组合型旅游产品。
近年来,苏州积极发展文旅创新业态,推出《宇宙猜想·启程》、只此周庄、青靛甪直、虎丘秘境等一批沉浸式体验产品,以及周庄数字梦工厂、太仓阿尔卑斯雪世界等全新文旅项目。开通5家直升机基地,推出20余条低空文旅航线。擦亮“东方威尼斯”金字招牌,推出古城水上游、古镇水上游以及“太湖揽胜”、苏州太湖1号公路等线路产品。苏州积极培育乡村旅游新载体,推动重点旅游乡镇错位发展,全市共有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21家、省级乡村旅游区52家,张家港市“原味乡村·传奇之旅”乡村旅游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依托工业制造业发达优势,苏州培育形成沙洲优黄文化园、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等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全市现有省级以上工业旅游示范点38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34家。
苏州激活文旅产业动能,致力于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截至2025年6月,苏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稳步增长至1707家,实现营业收入1942.09亿元,同比增长10.7%,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近年来,苏州引进了一批数字文化头部企业、产业链重点项目和创新链重点人才,加快建设数字文化产业创新集群。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央广传媒集团等全国头部、平台型文化企业先后在苏州落地建设区域总部、运营平台等项目。喜马拉雅城市文化长三角区域总部、阿里大文娱苏州中心·周庄数字梦工厂、腾讯(苏州)数字产业基地、网易苏州数字文化创新中心等数字文化项目接连落地苏州。
作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苏州持续打造文旅消费市场的“引爆点”和“增长点”。出台《苏州市进一步促进文体旅联动丰富产品供给的意见》《苏州市促进入境游若干措施》等文件,从支持大型活动举办、打造优质文旅线路、推动旅游提升行动、打造“夜经济”品牌、开展消费惠民活动等多个方面入手,为促进文旅消费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近年来,苏州连续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等大型文旅展会活动,先后举办或承办“酥”香迎春花市、“君到苏州 酥心消费”活动、“非遗贺新春——古城过大年”“夏江南 尚苏州”文旅消费季等重点活动,有力推动了文商体旅农融合发展,合力点燃消费新引擎。
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加强遗产保护传承
今年5月17日,苏州考古博物馆建成开放,这是江苏省首座考古专题博物馆。开馆前两个月,该馆就接待观众逾10万人次,成为长三角热门文博场馆。“去得晚了点,逛了一个半小时没逛完就闭馆了,有点意犹未尽……来了考古博物馆才发现苏州的历史这么悠久,真的是千年古城,见证了时代的变换。”一位年轻母亲带着孩子参观后在社交平台写下这样的感言。
苏州有着“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的金字招牌。苏州是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市辖区内现有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和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这片土地上共有3801处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86处。近年来,苏州着力建设“博物馆之城”,完善博物馆建设体系、优化博物馆发展环境、提升文旅融合能力,建成“百馆之城”,基本形成以苏州博物馆为旗舰、国有馆为主体、主题馆为特色、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建设格局。全市等级博物馆有11家,其中一级博物馆4家、二级馆6家、三级馆1家。“十四五”以来,全市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超1200万人次,举办展览300多场,提供社教活动1500余场。
苏州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授予的“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现拥有2项世界文化遗产,8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7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3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3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还有一大批市级、县市(区)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十四五”以来,苏州通过加强分类保护、创新多维人才培养、丰富非遗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普及范围等措施,厚植非遗保护传承的土壤,努力让这些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在现代生活中绽放迷人光彩。“‘非一般的课堂’线上线下创新联动传播”入选2024全国非遗传播活动创新案例,“非一般”系列活动品牌也于2024年入选“全省非遗保护传承优秀实践案例”。苏州非遗还与《黑神话:悟空》《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等头部IP开展创新合作,让更多年轻人在休闲娱乐的过程中领略非遗的魅力。
2022年11月,苏州启动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力求以丰硕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揭示地方文化内涵。草鞋山遗址完成第8次主动性发掘,新发现20座马家浜时期墓葬。东山村遗址考古成果经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公布。塘北先秦遗址获“江苏田野考古十大优秀项目”。元和塘古窑址群确认为南宋“平江官窑”。昆山唐家角遗址、姑苏区金城新村遗址2项考古发掘项目入选省十大“田野考古示范项目”。近年来,苏州深入践行“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使命任务,不断加强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工作,将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大局,遗产保护体系更加完善、有效利用更显成效、创新发展更具活力。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增强文化惠民力度
今年国庆节当天,三年级女生肖瑶和她的母亲一起参加了苏州美术馆举办的山水布艺拼贴画体验课。而此前的周末等休息日,她们也常去苏州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度过美好时光。“美遇苏州”文化惠民工程,让文艺活动融入市民日常生活,肖瑶这样的普通家庭的闲暇时光变得多姿多彩。
苏州是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地区之一。近年来,苏州围绕江南文化品牌打造,稳步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2024年,全市公共文化场馆服务群众超9000万人次,人均接受场馆服务人次位居全省前列。
“十四五”以来,苏州先后制定出台《苏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苏州市打造“最江南·公共文化特色空间”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形成了一批工作成果,张家港市“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开展5+2课后研学服务项目”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运河情·江南韵”大运河民族民间文化交流展示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等2个项目入选全国优秀群众文化品牌案例。
在阵地建设方面,苏州落实《苏州市文化设施布局规划(2017-2035)》,持续打造“城乡10分钟文化圈”2.0版。苏州博物馆西馆、苏州工业园区北部市民中心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落成投用。全国首个地级市古籍馆——苏州古籍馆在苏州图书馆揭牌。截至2024年底,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及相关阅读设施超800个,标准化建设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021个,实现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全市县级及以上图书馆、文化馆全部为国家一级馆。全市范围拥有文化馆(站)110个,各类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151个,省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04家。
坚持品牌引领,苏州连续举办“长江文化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小品《打折》获得第十九届文旅部“群星奖”。苏州还连续4次蝉联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获奖总数第一,全市共涌现出106支省级“优秀群众文艺团队”。
近年来,苏州大力推动“广场文艺周周演”“百姓戏台天天乐”“欢乐文明百村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活动提档升级,每年面向基层开展惠及城乡群众的各类公共文化活动超7000场次。苏州创新开展市级公共文化配送服务,通过“菜单式”点选、“订单式”配送,5年来面向全市提供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超4000场,覆盖所有乡镇街道,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文化资源。文旅部门还推出了苏州市全民艺术提升季,重点开展美育大学堂创新项目,通过艺术夜校、周末艺校模式,探索普惠性非基本服务方式,逐渐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响应、全民参与的艺术普及新格局。
面向未来,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锚定“高水平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展示窗口、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总体目标,持续放大“世界遗产典范城市”“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品牌效应,加快数字文旅新基建、焕新江南文化IP、拓展“文旅+百业”融合赛道,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让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绽放更迷人的光彩;也诚邀海内外朋友与苏州一道,共享“诗与远方”的无限可能,共同书写“福气苏州”的美好未来。
数据链接:
截至2024年底,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及相关阅读设施超800个,标准化建设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021个,实现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全市县级及以上图书馆、文化馆全部为国家一级馆。全市范围拥有文化馆(站)110个,各类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151个,省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04家。
苏州大力推动“广场文艺周周演”“百姓戏台天天乐”“欢乐文明百村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活动提档升级,每年面向基层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活动7000场次。创新开展市级公共文化配送服务,通过“菜单式”点选、“订单式”配送,5年来面向全市提供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超4000场,覆盖所有乡镇街道,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文化资源。
(记者 张利刚 陶冠群)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