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苏州 专题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纳博会汇聚全球各类创新应用2200多件
时间:2025-10-23 09:41:16 来源:苏州日报

纳博会汇聚全球各类创新应用2200多件

“一粒米”撬动“智造宇宙”

  搭建合作平台,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融合。昨天(10月22日)开幕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以前沿技术汇聚、产学研深度联动、全产业链赋能为特色,邀请全球纳米产业从业人员,共探科技赋能未来产业的新机遇。

  数百场专业报告覆盖纳米技术应用的核心领域,聚焦行业未来几年的技术突破方向;2.4万平方米的展区面积吸引300多家纳米产业展商前来,汇聚了全球纳米技术领域最新技术产品和创新应用2200多件;供需对接会搭建起技术供给方与产业需求方的高效对接桥梁……

  金鸡湖畔,围绕“一粒米”,一场关于“产学研用金”的产业盛宴,通过技术交流、成果展示、资源对接的多元形式,为全球纳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纳米产业又添“国字号”荣誉

  作为国内首个将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苏州工业园区经过多年发展,现已跻身全球5大纳米产业集聚区,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本届纳博会的开幕式上,国家级纳米新材料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揭牌,为园区纳米技术应用产业新添了一份“国字号”荣誉。

  自2006年起布局纳米新材料产业,园区重点聚焦第三代半导体、MEMS、光电等应用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2024年,园区纳米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超1700亿元,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1400家,其中,上市企业有1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40家。

  伴随着产业的持续壮大与升级,园区在知识产权运营领域提前谋划、主动布局。2013年,辖区获批首批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纳米技术应用)。2018年,园区在全国率先成立市级纳米新材料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2022年,园区获批首批江苏省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纳米新材料)。同时,园区推动成立MEMS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构建相关领域专利池。此外,园区积极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检索咨询中心苏州工作站、纳米技术应用产业概念验证中心、知识产权企检服务中心、苏州市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基地、知识产权与标准协同创新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此次园区获批建设的纳米新材料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是全国纳米技术应用领域唯一获批的国家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未来,园区将进一步打通“创新—专利—产业”转化通道,助力园区乃至全国纳米新材料产业突破关键技术壁垒,提升全球竞争力。

  一个人形机器人“集结”千亿产业

  本届纳博会立足国际视野,深度聚焦纳米技术产业应用,创新性融合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战略新兴领域,并增设原子级制造、具身感知等全新主题展览与论坛,报告议题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让学术前沿在产业实战中找到落地场景,转化为实际价值。

  纳米技术在具身智能领域有哪些核心应用与突破?在苏州机器人协会联合展示区,从感知层的“电子皮肤”到执行层的精密驱动,纳米技术正成为智能体实现类人交互与环境适配的核心支撑,让技术落地场景直观可见。

  “我们今天带来的这款人形机器人,从‘大脑’到‘小脑’再到肢体动作,都跟纳米技术有关。”现场,苏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瞿卫新介绍,人形机器人的“大脑”涉及芯片储存、数据云端传输、互联网连接;“小脑”涉及控制系统,包括手脚的动作、踝关节运动等。而纳米技术正是打通“大脑”指令传递、“小脑”精准调控、肢体灵活执行的关键——芯片里的纳米级电路提升数据处理速度,控制系统中的纳米传感器实时捕捉关节运动误差,连驱动关节的微型电机,也靠纳米涂层降低摩擦损耗。没有纳米技术,机器人很难真正实现“手脑协同”的类人操作。

  瞿卫新说,现场展出的人形机器人,其核心零部件,比如空心杯电机、力传感器等,大部分来自苏州机器人协会的成员单位。“可以说,这款机器人浓缩了我们苏州机器人产业千亿级的产业链。”他说,这款机器人既可以在景点、文化场馆等处发挥“迎宾”的作用,也可以凭借纳米技术赋能在工业领域的各种精密制造严苛环境中精准作业,在防火、救援等特种行业场景下也大有可为。“我们在全市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建立了数据采集和训练基地,未来希望通过建立数据模型,提升人形机器人在应用场景下的动作准确性。”

  重大平台牵引技术攻关提速

  开幕式上,第三代半导体装备国产化研发联盟成果发布,今后将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5G基站等关键领域的国产替代,助力“双碳”目标加快实现。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最重要的创新,就是高度整合产业链,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产业、服务经济。我们发布了第三代半导体制造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设备,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关键设备经过我们平台的验证,走向产业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主任郝跃说。

  自2021年获批建设以来,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聚焦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已建成覆盖材料、器件、工艺等全链条的研发体系。目前,该中心累计申请核心发明专利260余项,成功突破6英寸氮化镓材料、高质量氮化镓同质外延等关键瓶颈,成为长三角地区衔接半导体产业集群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核心枢纽。

  重大平台的牵引,离不开顶尖科研力量的深度参与。在纳博会现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展示了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性能最优、共享程度最高的真空互联综合实验装置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Nano-X)。作为纳米科技领域的重大科研装置,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能让样品在真空环境里一站式完成制备、表征分析和器件加工,让高性能纳米材料和器件研究从想法变成现实。“面向未来,信息器件原子级制造需要超高真空互联技术的支撑,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将助力科研界和产业界探索在真空环境中的制造工艺模式,有望在核心战略领域实现新突破。”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主任张珽研究员说。

  据了解,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面向全球开放,组建了200多人的高水平团队,开展合作课题780个,服务超280家用户,取得了系列重要科研成果,申请/授权核心专利340余项,在多个领域具重要国际影响力。

  (记者 董捷)

责编:鞠静静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