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苏州 专题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一次邀请》:从长江文明深处醒来
时间:2025-10-25 10:22:46 来源:姑苏晚报

  夜色沉沉,长江畔的博物馆内灯光微暗,一场离奇的“失踪事件”悄然发生。就在昨晚,九件珍贵文物被光影唤醒——它们“走”出展柜,登上2025长江文化节的开幕式舞台,用戏剧的形式讲述七千年的文明故事。

  这部由张家港市文化馆原创推出的文博融合剧《一次邀请》,以九件张家港本地文物为线索,让历史与现实在舞台上交汇、在光影中共鸣。

  一场跨越时空的文物对话在长江之畔徐徐展开。

image.png

文博融合剧《一次邀请》。苏报融媒记者 金子华/摄

  壹·文物苏醒

  博物馆展厅的玻璃柜中,九件珍贵文物静静伫立。灯光忽明忽暗间,封存千年的玉石泛起柔光,铜樽轻轻颤动……文物们在时空交叠中获得了灵性,它们不再是静默的展品,而化作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

  光影流转,观众随着文物的记忆,穿行于历史长河——

  新石器时代,部落首领苍岩纵身跃入滔天洪水,以生命护佑族群延续;

  春秋时期,质子伶镛与挚友钟旆因家国纷争,生死两隔,一曲悲歌回荡千年;

  唐代富商沈清外表虔诚,实则贪婪,终因伪善自噬而坠入轮回;

  明代巡抚夫妇忍辱负重,表面“恶行”的背后,是深沉的家国情怀与自我牺牲;

  汉代铜樽与宋代茶盏,则展开一场超越时代的哲思之辩——“酒能露真性,茶能敛欲望”,在一问一答间,道尽人性善恶交织、欲望与节制共生的复杂本质。

  “历往古而来兹,经东山遇西海……人与器,琢磨又琢磨。”一曲终了,余音未绝。舞台上的尘烟似在低语,像是岁月的叹息,又似文明的回响。

  “我们想让‘文物’成为时间的叙述者、文明的见证者,也让观众在一问一答间,重新理解‘何为人’、‘何为文明’。”《一次邀请》总导演贾健说。

  从新石器时代东山村的钥匙形玉饰到清代“八不准”碑刻,九件文物串起了长江文明的时间脉络,也构建起一个关于人性与文明的思想母题。它们或质朴、或庄重、或肃然——每一件,都是一个时代的凝结,也是一次人类精神的回响。

  观众席上,有人为苍岩的牺牲热泪盈眶,有人因铜樽与茶盏的辩论久久沉默。市民陈晟在看完演出后说:“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载体,更是文明的镜子。它们静默千年,却依然在提醒我们,什么是真正值得守护的东西。”

  “这不仅是张家港文物的一次集中亮相,更是长江文明七千年精神脉络的一次艺术共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许国华告诉记者,“在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将长江文化‘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的宏大格局,‘灵动求变、开放进取’的精神品格,以及蕴含其中的诗性审美、家国情怀与人水和谐的智慧。”

  这一夜,舞台成为时光的渡口。长江的涛声在光影中回响,千年文明在剧场里吟唱。

  《一次邀请》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邀请”——邀请历史与现实共鸣,邀请传统与现代对话,也邀请更多市民游客,走近文物、理解文明、感受文化的力量。

  贰·匠心造梦

  总导演贾健记得,《一次邀请》的诞生,始于一本地方志。

  早在五年前,张家港市文化馆就试图叩开文物活化的大门。

  “当时我读了一本叫《张家港文物精粹》的书。”贾健告诉记者,“这本书系统梳理了张家港的馆藏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我们从中挑选出了11件最具代表性、也最有故事潜力的文物。”

  确定文物后,团队开始进入创作打磨阶段。他们查阅考古资料、翻阅地方志、采访史学专家,力求让文艺创作既有艺术感染力,又扎根于真实的历史。

  2020年初,在“你的古老,我的年轻”文艺演出,11件文物首次“登台亮相”。它们戴上身份标签,用轻松诙谐的语调介绍自己的身世。

  “五年过去,这份初心始终未变。”张家港市文化馆馆长于天泊说,“那时候,我们让文物‘自我介绍’,让观众认识它们;五年后,我们让文物‘讲故事’,让人们从中得到启示与感悟。”

  如果说《一次邀请》的灵感源自一次“回望”,那它的完成,则是一场县级文化馆“以小博大”的全情创造。

  对于一家县级文化馆而言,排演一部跨越数千年的文博大剧,挑战可想而知。“很多人都说,这样的体量,应该是省级文化馆才能完成的。”于天泊坦言,“但我们始终相信,只要是真心热爱,就没什么完成不了的。”

  为此,张家港市文化馆全馆动员——剧里,31位演员饰演50多个角色,许多人分饰两角,还要兼任舞美、音响、灯光等幕后工作。“我们的戏剧演员其实只有十多人,更多的演员都是跨界上阵。”于天泊笑着说,“有人原本是主持人、有人是舞蹈老师……最后大家都成了‘半个专业演员’。”

  饰演春秋质子伶镛的庞思远,本是一名歌唱演员,这是他第一次登上话剧舞台。“我之前的演出可能只需要记几句歌词,这次,我的台词有整整四张A4纸,大部分都是文言文。”庞思远告诉记者。

image.png

演员庞思远。苏报融媒记者 杨溢/摄

  刚开始排练时,他常常会被导演提醒“语气太平”。为了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他每天坚持练声、练气,揣摩古代质子在国仇家恨中的复杂情感。

  经过几个月的磨练,庞思远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让角色进入身体”。“当那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钟旆’从口中说出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跨越千年的悲怆。”庞思远说。

  “我们人力有限,没有人能手把手教你怎么演。”饰演汉代青铜酒樽的张凯然道出了整个剧组的创作常态,“每个人必须对自己饰演的角色负全责,我的角色是汉代的酒樽,那我就得去查汉代人的行为方式、礼仪文化。”

  “最长的一次,我们连续排练了一个多月,全靠这种较真的劲儿撑着。”张凯然说。在他看来,正是这种“对剧负责”的自觉,让这座县级文化馆将文物演“活”了。

  叁·文脉新生

  事实上,这并非张家港市文化馆第一次艺术创新的尝试。去年,他们推出的小剧场诗歌剧《一九四九,春天》,以极简舞台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精神觉醒。再往前看,小品剧、沙龙剧、诗朗诵……这个县级文化馆始终在用不同形式探索文化表达的新可能。

  “艺术形式的创新,归根结底是服务形式的创新。”贾健说,“想方设法为群众打造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我们最在意的事。这几年,整个团队在创新这件事上都挺‘卷’的。”

  历经多年的坚守与沉淀,张家港市文化馆的创新实践,终于在2025长江文化节的舞台上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20多年来,长江文化节一直是沿江13省区市文化精品的“大舞台”。往年的开幕式,是“群星荟萃”的盛典,汇聚了沿江13省区市的精品力作。而今年,登上开幕式主舞台的,是这座县级文化馆推出的原创剧目。

  “过去我们更多是请人来演、请人来讲,而现在,我们有了自己讲故事、创造故事的能力。”于天泊感慨道,“由‘搭舞台’到‘当主角’,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地方文化创造力的集中展示。”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该剧也成功打造了一个可体验、可感知的地域文化载体。“以戏剧为媒介,我们将静态的地方历史、文物与非遗资源,转化为富有情感张力的动态叙事。”于天泊告诉记者,“这不仅能直接触达游客,更显著提升了张家港作为长江文化重要节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成功的起点,预示着更广阔的未来。据悉,《一次邀请》将启动“小而精”的巡演计划,深入各乡镇文化中心及校园剧场,让文明的对话在更基层的空间持续发生。文化馆团队还计划围绕该IP,开发系列衍生短剧、文博研学课程,将其培育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港城文化品牌。

  在长江文明七千年的壮阔史诗中,张家港以其独特的文化自觉与创造力,完成了一次对文明的深情致敬。

  当文物“开麦”,当文明“共鸣”,当人文“回响”,七千年的时间,在此刻被重新点亮,也让这份文化滋养沿着长江流向更远的地方。

  (记者 张东慧)

责编:鞠静静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