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0月24日)上午,通安镇现代农产园里机声隆隆,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稻浪间穿梭,稻谷从田埂直接上“产线”。与过去“满村皆忙”不同,如今的“农忙”少了人海战术,多了机械轰鸣:老农腾出手脚,带着孩子坐上园区游览车,边看收割烘干,边讲起自家的“丰收课”。

联合收割机在田间运作。苏报融媒记者 李渊/摄
“我们小时候晒谷要盯天盯地,还要防耗子。”农产园把如今67岁的种粮高手请到了现场,请他帮忙讲解。老刘师傅种地在行,没想到让他闲下来“讲故事”,却有些腼腆,在讲到旧时晒谷,竟有些羞红了脸,“夜里收回去防露水,白天再摊开,累得直不起腰。”如今,他指向烘干房,“放进烘干机,电脑控制干湿度,就稳妥了。”

机器里的半成品大米。苏报融媒记者 李渊/摄
在园区烘干中心,5台烘干机24小时轮转,一台每天可烘干20吨湿稻谷,合计日处理能力达100吨;系统将含水率精准调至13%—16%,之后通过提升机和输送带,稻谷直达干谷仓,省时又省力。
走进大米加工车间,设备联动一气呵成——先去除杂质、碎石、杂草,再砻谷、碾米,随后抛光、红外线色选,将不饱满颗粒自动剔除;再抛光、再筛选后,经传输带进入包装线,直接封装出厂。车间负责人介绍,通安现代农产园的生产线,日均产能30吨,“一名年轻的农技员电脑边控制参数,现场只需要两位同志将谷料‘投喂’给流水线即可。”

大米加工车间整洁干净,已经实现“无人操作”。 苏报融媒记者 李渊/摄
现代化让“农忙”节奏更从容。该园区早稻自10月初开镰,丰收将持续到11月底,约700亩的农田将生产40万斤大米,园区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承担社会化农事服务,为周边小散农户提供烘干等环节支撑,覆盖面积可达5000亩。“我们把关键环节‘接住’,让小农户也能享受现代农业带来的稳定收益。”园区负责人说。

稻田间的观光车。苏报融媒记者 李渊/摄
田畴之外,原先堆晒、翻谷的空场地,已布置成农业科普与观光节点。游览车在机收区、烘干区、加工区之间穿梭,讲解员配合设备运行节拍,串起一堂“现场版”农业链路课。游客举起手机,记录“稻子如何变成大米”,也把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带向网络各端。

通安镇依托万亩良田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苏报融媒记者 李渊/摄
“‘农忙不忙’,忙的是机器和流程,不忙的是被解放出来的双手与生活”通安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的改变,折射出农业从“靠天吃饭、看人扛担”向“靠链条、靠技术”的转型升级——农事更稳、农品更优、农民更有时间参与农文旅活动,把田间故事讲给下一代听,把丰收经验分享给更多人。
(记者 李渊/文)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