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至今,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国电影资料馆、江苏省电影局主办,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承办“致敬经典·国际修复电影展”已举办第六届,2025年影展票房再创新高。作为国内首个以“修复”为主题的国际影展,过去六年间总共有84部来自世界各地的经典修复影片在影展中亮相,放映场次317场。
这些经典影片通过胶转数4K扫描、色彩校正、声画修复等技术,摆脱物理损耗的桎梏,以接近“原生状态”的面貌重返银幕。在放映与传播中,老电影拥有了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如同博物馆里凝聚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文物展品,重新被目光凝视,被赋予了更加丰富厚重的人文内涵。
苏州,这座与中国电影史有着诸多文脉联结,有着百年电影放映历史的城市,也因为影展的举办,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迷影文化”之城。

一、“经典电影”艺术价值再发现
1996年意大利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启动了“世界电影遗产计划”,通过放映修复后的经典影片,让观众重新发现被遗忘的电影历史,推动电影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如今博洛尼亚电影节已经成为全球电影文化的重要坐标,在它的官网上写着:“我们庆祝电影的过去,因为它永远与当下对话。”2006年,国家级电影胶片保藏单位中国电影资料馆发起了“电影档案数字化修护项目”,将馆藏的珍贵胶片通过数字技术的转化修复,通过展映则让一些经典老电影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
2020年由中国电影资料馆发起的修复影展在苏州落地,以“展映、交流、研讨”的立体模式,拓展了“电影放映”到“知识生产”的文化半径。每一届影展期间,通过举办的人文电影课,邀请电影主创对谈,让观众了解电影创作的过程,由电影研究学者普及电影修复的知识;通过映前映后导赏,带领观众走进电影史,分析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剖析电影中隐藏的细节,让影展成为“电影文化普及的课堂”。通过丰富的系列主题活动,让经典电影的艺术价值,在“多元化多层次”读解中得到更广泛传播。
如果修复影展是“面向大众的普及”,那么随之落地苏州的“修复电影论坛”则是“面向行业的学术高地”。论坛邀请国内外电影资料馆、修复机构、高校的专家,围绕“修复技术”“档案保护”“经典传播”等议题展开研讨。将国内外电影修复领域的前沿理念、技术经验在这里研讨分享,从行业生态、产业根基、人才储备、城市品牌等维度,为电影修复的技术与艺术注入了系统性、深层次的发展动能,其影响远超学术交流范畴,成为重塑城市电影文化肌理的引擎。
二、“欣赏电影”仪式感的再构建
1935年,本雅明曾提出电影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电影院的“集体观看”模式,让电影成为一种“大众文化仪式”。当不同背景的观众在同一空间内,共同感受影像的情感冲击,喜剧的集体笑声、悲剧的静默思考等,这种“共享体验”打破了传统艺术欣赏的“个体孤立性”,赋予电影艺术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更强的社会凝聚力,这种集体性共情的欣赏过程为“艺术服务于大众”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过去的六年中,苏州成立了艺术人文影院联盟,吸纳更多愿意参与艺术电影放映的机构加入,扩大修复影展的“朋友圈”。苏州,这座有着百年影院放映历史的城市,被修复影展唤醒了“迷影文化”的文化基因,在影院中重构了大众与电影的关系:从“看电影”到“懂电影”,从“文化消费”到“文化认同”,在影展中“看电影”这件事被赋予更多的仪式感。
经过六年时间观影礼仪的浸润,“禁止拍照录像”“手机调至静音”“映后鼓掌致敬”等这些观影准则,成为影迷们心照不宣的默契。通过“提前引导、现场提醒、氛围营造”,让观众在细节中体会“仪式感”是对电影艺术价值的认同。它的内核,是让观众知道“如何尊重电影”,每场放映结束之后,观众集体看完字幕,影院灯光亮起大家鼓掌的瞬间,不仅是给予影片创作者的致敬,也是对电影修复工作的尊重。
仪式感来自影院放映的礼仪,也来自不断创新的放映形式,和不断拓展的放映空间。
2023年修复影展闭幕活动中,苏州交响乐团为《劳工之爱情》现场配乐,成为20世纪20年代默片时代现场配乐放映的重现和升级版本,通过交响乐演奏与电影放映的“双重观看”,让观众同时感知“音乐的现场感”与“影像的历史感”,营造“共同见证经典重生”的仪式。映前,修复电影研究专家李镇介绍《劳工之爱情》修复的技术细节和幕后故事;映后,乐团首席与修复师共同上台,分享音乐如何为默片影像注入灵魂。这种“艺术呈现、技术解读、情感共鸣”的流程设计,让观影过程升华为“对中国电影史的致敬”。
修复影展将放映场地嵌入城墙,园林等具有历史记忆的空间,让“放电影”这件事更具有了既古典又时尚的气息。2024年“修复之夜”在盘门放映《笑傲江湖》,当令狐冲的身影投射在千年城墙上时,苏州籍作家金庸笔下的江湖豪情与苏州的历史厚重感产生奇妙共振。2025年,杨凡导演在苏州园林拍摄的电影《游园惊梦》将再次回到园林中放映,重现昆曲中的经典唱段,营造出最有江南意蕴的跨时空声画叠影。
2025年苏州的修复影展延展出了更多的内容。除了经典修复影片展映,还有跟着电影游苏州、人文电影课、电影海报展、默片现场配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除了将中国电影资料馆2025年最新4K修复版《哀乐中年》作为开幕影片,还有《傲慢与偏见》《飞越疯人院》2部4K修复影片的国内首映。“跟着电影游苏州”计划联动沙溪、周庄、同里等古镇,开展凭电影票根入镇、互动打卡等活动。在狮山广场、相门城墙、长船湾青年码头等场所还将开展露天放映。
经过六年时间的裂变,修复影展已然成为一次让观众重新“发现电影、爱上电影、捍卫电影”的集体无意识的艺术实践,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盛宴、思想上的碰撞,更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苏州的文化土壤,打造一种与电影有关的文化生活与社交方式。
三、“迷影之城”新地标打造
近年来,苏州以“修复电影”为核心品牌,结合长三角区域联动与本土文化特色,构建了多层次的电影展映体系。
为持续打造影展文化品牌,苏州积极融入长三角电影生态,成为两大电影节的重要分会场,金鸡影展、上海国际电影节苏州站,引入了在电影节中一票难求的国内外佳作,吸引影迷跨城跨省观影。在“修复影展”的品牌文化价值推动之下,2024年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在苏州隆重开幕,成为长三角地区电影院中的“艺术电影新地标”“网红打卡地”,江南分馆以“专业的策展团队、内容丰富的主题放映”,成为苏州最火的“迷影文化阵地”。与此同时,苏州这座全国十大票仓之一的城市,也在不断探索分线发行的新模式,给电影市场带来新的启示和文化深水区的破局路径。
在修复影展引领之下,苏州艺术电影放映不断进行多元化探索,逐步构建了差异化市场生态,激发了电影消费潜能。通过精准的内容供给与沉浸式文化体验,探索电影供给侧改革之路。在商业大片主导的市场格局下,差异化的文化供给能有效激活细分消费场景,探索“文化地标+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的正向循环逻辑,推动苏州从“电影消费大市”向“电影文化强市”迈进。
在电影文化氛围带动之下,苏州在电影制作方面也逐渐发力。目前已建成苏州影视(微短剧)产业园昆山基地,即昆山数字文化影视产业园,以昆山数字梦工场项目为核心,全方位开展影视制作、宣传发行、基地运营、拍摄服务等业务,打造长三角一流影视宣发平台,发掘和吸引优质作品项目落户,拓展市场、培育人才,积极向电影、电视剧、网剧、综艺等领域延伸。相城影视产业园凭借坚实的产业基础,致力于打造集电影、综艺、动画动漫、CG特效、影视中后期制作等一体的影视动画数字化产业集群,集聚CCTV6电影频道制作基地、红鲸影视、万维猫动画、优尼提、唯喜等文化类企业142家,多家企业参与创作《哪吒》《三国的星空》《姜子牙》《雄狮少年》等脍炙人口的影视动漫佳作。
未来,苏州也在电影创作方向发力。因为迷影文化,从来都不只是“看电影”。而是从欣赏电影,所引发的评论电影、保护电影、传播电影、创作电影等等一系列,推动进入电影再生产环节的行为。就像桑塔格所写,从“看电影”到“拍电影”《电影手册》一群年轻一代影评人士,戈达尔、特吕弗,后来成为法国新浪潮的扛鼎之人。早于他们几十年前,苏州的早期影人周瘦鹃等,也从他们的文学创作和自办刊物等等,衍生出了电影潮流中的“鸳鸯蝴蝶派”。而今天,因为修复影展和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的落户苏州,苏州各个影视基地的建设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影视人才聚集苏州,未来将成为点亮苏州电影创作的智慧星火。
站在六年的节点回望,苏州修复影展的价值,早已超越“电影放映”的范畴,而是在经典与当代、艺术与大众、城市与电影之间搭建了共振的桥梁,逐渐成为集中展现电影修复成果,促进电影文化遗产交流利用的重要平台。修复影展是一次“经典电影活化的城市实践”,证明了“老电影”在当下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有着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价值;它是“城市电影文化升级的范例”,展示了电影文化活动如何带动城市软实力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它更是“电影文化教育提升大众人文素养”的实践蓝本,让“走进艺术、尊重艺术、理解经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未来,随着修复影展的推广、数字修复技术的进步、电影文化生态的完善,苏州修复影展或许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例如城市影展之间的竞争压力、内容与配套服务的升级迭代等等,但作为先行者的苏州,只要坚守“尊重经典、让光影点亮城市”的初心,这座江南水乡与经典电影的故事,定会书写出精彩的篇章,而苏州作为“迷影文化”的新兴城市,也将在时光流转中具有更强的艺术活力与文化凝聚力。
(作者系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苏州大学博士后、苏州电影业协会影视研究中心主任)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