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苏州 专题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圆桌快评丨登高望秋处,敬老情更长
时间:2025-10-28 15:40:02 来源:引力播客户端

  袁鸣

  秋高气爽,又到重阳。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寓意到达阳气顶峰,世间万物走向华丽,代表着吉祥和长寿。“重阳”这个承载着千年文化基因的传统节日,已经超越“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乡愁意蕴,升华为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精神图腾。在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今天,重提重阳敬老,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更是对社会文明成色的校准,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初心的践行。

  敬老,是解码中华文明的“文化密钥”。《礼记》中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谆谆教诲,对长者的尊崇,敬老孝亲始终是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里的文化基因。重阳节将“敬老”与“登高”“赏菊”等习俗“绑定”,亦是将个体对长辈的孝,升华为群体对老年群体的敬。换个角度来看,登高是致敬岁月沉淀的智慧,赏菊是礼赞历经风霜的坚韧,这既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文明传承的笃定。正是这份代代相传的敬老传统,让中华文明在数千年更迭中始终保持着温情与温度,成为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鲜明标识。

  敬老,是衡量社会文明的“价值标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只是看高楼大厦的高度,更看对老年群体的关怀厚度。老年群体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者”与“奠基人”。他们曾是田间地头的耕耘者、工厂车间的建设者、三尺讲台的传道者,用青春与汗水浇筑了今日中国的发展基石。如今,他们从岗位上退下,所需的不仅是物质上的保障,更是精神上的尊重。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耐心地倾听,一份及时的帮扶,都是对他们人生价值的肯定。今天,从社区“老年食堂”的烟火气,到“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的互助暖,从适老化改造的细节温度,到智慧养老的科技赋能,这些实践无不印证:当敬老成为社会共识,当助老成为行动自觉,整个社会的文明底色会更加鲜亮。

  敬老,是面向未来的“时代命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银发浪潮”既是挑战,更是呼唤文明升级的契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这是民生承诺,更是对重阳精神的时代诠释。新时代的敬老,早已超越“养儿防老”的个体维度,迈向“制度敬老”“社会敬老”“科技敬老”的新高度。养老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织密了“老有所养”的安全网;老年大学、社区文化活动的丰富,点亮了“老有所乐”的幸福灯;智能设备“适老版”的普及、人工服务窗口的保留,化解了“数字鸿沟”的尴尬。唯有将敬老融入政策设计的细节、社会治理的末梢、每个公民的日常,才能让“银发岁月”真正成为“金色年华”,让老龄化社会成为充满温情与活力的文明社会。

  重阳的菊花,从不因霜寒而褪色;敬老的初心,更不应因时代变迁而淡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让敬老精神从传统节日的“仪式感”,转化为社会生活的“日常感”,让每一位老者都能在岁月的余晖中,感受到文明的温度、社会的善意,共同书写“老有颐养”的时代答卷。这,既是对千年文化的最好传承,也是对文明中国的最美注解。

责编:鞠静静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