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依托生物塑化技术,创建了国内首个专注生物内部结构展示的生命奥秘博物馆,突破传统科普形式,推动生物标本从医学院走向社会,开辟了科普教育新路径。今天,一起来认识这位让生命科学“触手可及”的科普达人高海斌。
/ 人物名片 /

高海斌,男,1980年4月生,中共党员,昆山市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馆长。
高海斌长期致力于推动生命科学普及工作,创新构建“书—馆—网”立体化科普模式,持续拓展科普的广度与深度,通过形式与内容的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科普体验趣味性。在他的带领下,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被评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还设 “小小讲解员” 活动及多类体验课程。另外,他积极投身社会公益,长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向苏州民办教育系统捐赠19.8万元培训课程。他参与编著的《生命奥秘丛书》荣获2018年科普类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曾获江苏省双创人才等荣誉。
践行科普为民,拓展服务半径
2007年,高海斌从大连医科大学读完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硕士后,毅然从医学领域转向生命科学领域。“转行是源于学习解剖过程中的情感触动。”高海斌说,虽然没有在医院从事救死扶伤工作,但从事生命科学科普教育工作也很有意义,似乎还蕴含了一份使命与责任。在他看来,生命科学科普教育可以让更多的人更直观、更深入、更科学地了解这个世界以及我们人类自身。

由高海斌参与编写的科普著作《生命奥秘丛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书全面系统地讲述了脊椎动物进化的比较解剖学证据,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体的奥秘以及脊椎动物的进化与演变历程。“我们想通过这套丛书让大家知道,科普不应该只是枯燥的知识,而应该是有温度的故事,让更多人感受到生命的神奇。”高海斌说。
深化文旅融合,拓展服务半径
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主题特色是面向青少年研学和社区教育游学,开展生命科普教育和健康教育,是集真实海洋动物、陆地脊椎动物、人体塑化标本收藏、科研、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拥有藏品两千余件。高海斌带领团队将原本只在医学院实验室里出现的标本,通过生物塑化技术推向大众,让大众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了解生命科学。
他立足长远,开创性地构建了“书—馆—网”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科普模式,有效打破了科普传播的时空限制,实现了生命科学科普空间与方式的重大创新,使公众能够随时随地、全天候地感受生命奥秘,为科普惠民开辟了全新路径。

这样的展览,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参观者通过畅游生命奥秘博物馆、观看系列展品并参与多种展览互动获取知识。这种有趣的科普方式不仅能激发大、小朋友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在揭示生命的神奇和伟大的同时,还能使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高海斌坦言。

恪守奉献精神,热心公益事业
高海斌全年无休地奋战在科普岗位上,充分发扬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自2014年正式开馆以来,在常态化开放场馆的基础上,还通过带着课程和教学标本进学校、社区开展教学实践以及线上科普直播等,进一步丰富科普体验趣味性,服务范围从昆山、苏州扩展至全国。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沉浸式科普研学活动超2000场,接待线下观众200万人次,线上科普服务覆盖达5000万人次,通过科学传播提升公众生命认知水平,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的兴趣,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环境注入教育动能。高海斌说:“科普不只是碎片化的知识,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同时,高海斌还在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举办设立了“小小讲解员”活动,通过前期的报名、筛选、培训,到最后成为一名“小小讲解员”顺利结业,一系列流程,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又让他们掌握更多生命科学的知识。作为长三角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还精心设计了心肺急救、孕妇体验、妙手印记等教育活动,并开发了认识肺结核、消化工厂、人体的下水道等体验课程。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积极投身社会公益,长期参与志愿服务。帮扶贫困少年儿童与脊髓损伤人士,踊跃参与抗洪募捐,并向苏州市民办教育系统捐赠价值19.8万元的培训课程,高海斌以实际行动反哺社会。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