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苏州 专题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柴窑开窑展露“一窑万金”的成本与“开盲盒”的神秘
时间:2025-11-07 10:10:51 来源:姑苏晚报

首次开窑,百余件瓷器都是“绝版”作品。

陶艺家墨白开出一只非常棒的瓷杯“盲盒”。

吴江首个柴窑,今后市民朋友可在此体验瓷器烧制。 记者 董晓晓 摄

  烧一次窑,成本竟高达万元;一只看似平平无奇的茶杯,却是不可复刻的“绝版”作品。昨天(11月6日),吴江第一个柴窑在位于同里的莳光脉园开窑,正式展露了其“一窑万金”的成本与“开盲盒”的神秘。

  随着窑门缓缓打开,记者看到百余件瓷器在淡淡青烟中逐渐显出真容。陶艺家墨白小心翼翼地依次取出瓷器,每件作品的质地、色泽、纹路皆不相同,如同“抽盲盒”的奇妙体验,引发现场陶艺爱好者阵阵惊叹。

  “现在市场上,一只景德镇柴窑瓷器杯子,价格是普通杯子的3-10倍。”墨白介绍,柴窑烧制技艺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它“贵”首先源于烧制成本:松木能分泌丰富的油脂,烧出的灰烬洁净,因此虽然价格不低,但仍是烧窑的首选。这座柴窑最多可同时放入400件小型瓷杯,属于中等容量,整窑烧制需不间断燃烧60小时,消耗木材近10吨,成本过万元,堪称“一窑万金”。

  柴窑的人力与时间成本同样惊人。烧制过程中,每隔15分钟就需要人工添柴,维持温度。对比现代电窑的全自动化、气窑10-12小时的快速烧制,柴窑的“慢”,让其成品更具古朴自然的美感,却也让成本居高不下。

  那么,柴窑的魅力在哪里呢?墨白告诉记者,许多瓷器爱好者喜爱的,正是柴窑“开盲盒”的属性。陶艺师仅能在烧前决定器物的大小、形状、肌理以及大致颜色,最终效果由多重自然因素共同塑造——

  不同产地的松木含有不同金属矿物质,会在釉面留下独特痕迹;流动的窑火掠过,可能随机形成深浅不一的火痕;1300摄氏度的温差,催生每件作品独一无二的“窑变”色彩;烧制后期,堵上进气口制造缺氧环境,火焰从釉料中“夺氧”的还原反应,更会让器物呈现意外色泽……甚至连烧制过程中的降雨,也对瓷器的“颜值”有影响,因此,在烟雨江南烧出的柴窑作品,也可能天然地带有江南韵味。

  “不到开窑那一刻,谁也不知道作品会是什么样的。”墨白说。这种“自然馈赠,随缘发生”的不确定性,构成了柴窑独特价值。

  昨日开窑的作品,印证了这种“盲盒”惊喜。因此次烧制所用土壤特性,整体色泽以黄、白为主,泛着美拉德色系的暖调。月亮罐、花瓶、主人杯……有的微粉如少女脸颊,有的偏橘似落日余晖,每一件都带着火焰馈赠的独特纹理。

  记者了解到,窑中部分作品去向已定——日本客户预订的器物,上海买手店寄售的精品,与咖啡店合作出售的咖啡杯……借着漂亮的瓷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

  莳光脉园主理人周珈伊告诉记者,未来柴窑将对外开放体验,市民朋友可以亲手参与这场“火与土”的创作。“我们还计划在园内打造一个疗愈花园,也会引入更多非遗传承人,让自然与文化在此交融,为公众提供一个可感知、可参与的休憩空间。”(记者 王英 董晓晓)

责编:方洁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