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苏州 专题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全市327个创新联合体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 锻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引擎
时间:2025-11-08 09:07:53 来源:苏州日报

全市327个创新联合体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

锻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引擎

  高温超导材料创新联合体攻克二代带材国际性技术难题,开发出人工智能量产工艺,实现高温超导核磁共振磁体全链条自主化,占领全国产业制高点;单克隆抗体研发和产业化创新联合体自主研发玛仕度肽注射液,成为全球首款GCG/GLP-1双靶点减重药物……今年以来,苏州创新联合体建设捷报频传,一批“从0到1”的原创成果破土而出,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国产替代,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迈出铿锵步伐。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也明确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更多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早在2022年,苏州就在全省率先以“创新联合体”为实践载体,展开系统布局。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设培育市级及以上创新联合体327个,其中省级创新联合体7个、数量位列全省第一。

  在昨天(11月7日)举行的苏州市创新联合体发展交流会上,一份亮眼的“双创融合答卷”精彩呈现,展现出苏州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激发创新动能、加速催生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图景。

  聚链成势,构建协同生态

  苏州创新联合体建设的核心是打造协同创新生态。

  当前,苏州创新联合体正以“集团军”模式,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及上下游企业,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发起攻坚。全市327个创新联合体汇聚1268家领军企业、264家科研机构和545个高校院系,围绕1135项技术攻关任务,构建起从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直至产业培育的全链条内循环。

  获授牌的8家苏州市创新标杆联合体,是各领域协同创新生态发展的“鲜活样本”,也是各产业链聚势跃升的“强劲引擎”:

  ——苏州市自主可控智能汽车电子芯片创新联合体打通“芯片设计—车规测试—整车应用”全生态链,助力国产芯片打破技术垄断;

  ——苏州市肿瘤新靶点及新药发现集成原始创新联合体构建“源于临床—实验室验证—回归临床”双向转化模式,突破新药靶点依赖国外的瓶颈;

  ——苏州市介入医疗技术创新联合体构建“龙头企业引领+上下游创新型企业参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孵化器培育+投资基金支持”五位一体全要素创新生态……

  从“单打独斗”到“联合作战”,苏州正以创新联合体为载体,强化“延链补链强链”,将创新引擎做得更强,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持续动能。

  攻坚筑基,突破产业瓶颈

  科技自立自强是新质生产力的“根”与“魂”,唯有筑牢自主创新根基,才能培育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苗”。苏州的创新联合体建设,并非一时之举,而是服务国家战略、顺应产业规律的系统性布局。

  如今,创新联合体正成为苏州锻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东部超导实现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制备原材料国产化,并完成长带化制备的初步产业化,为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提供关键材料支撑;

  ——亚盛医药联合苏州大学全球首次发现结直肠癌全新治疗靶点,有望为攻克该世界级治疗难题提供新路径;

  ——中移动首创多样性量子算力并网架构,成功整合3类、总计1210量子比特的量子算力,建成国内首个兼具专用、通用量子算力的量子云平台,算力规模国际领先……

  创新联合体“硕果盈枝”的背后,是苏州在创新组织模式和要素激活上的持续探索。

  面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时代命题,苏州率先破题。不走“撒胡椒面”的老路,而是构建一套精准有效的培育体系。通过“成熟一批、推出一批”的原则,形成梯度支持政策,强化动态管理,确保资源投向最需要、最能产生效益的领域。

  目前,苏州创新联合体已实现“全域覆盖”与“全产聚焦”,预计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百亿,组织核心技术攻关破千项,申请专利过万件。

  多维赋能,激活发展动能

  在苏州,创新联合体正以多元角色重塑产业创新生态。它们不仅是攻坚关键技术的“突击队”,更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倍增、会聚顶尖人才、链接区域资源的“核心引擎”。

  创新联合体通过协同攻关,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倍增效应。长光华芯牵头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创新联合体,已拉动成员单位经济效益达20亿元,带动研发投入2亿元,孵化项目总估值超10亿元;追觅科技以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创新联合体助推新产品研发和升级,2024年带动相关营收超50亿元。

  这些联合体构建起强大的人才引力场。阿特斯与苏州大学共建的“江苏省先进负碳技术重点实验室”,成为“双碳”领域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英格玛联合科大讯飞等组建的高技术人才大模型创新联合体,打造出“需求画像—全球检索—靶向对接”的智能推荐系统,实现人才与岗位的精准匹配。

  创新联合体更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全市创新联合体中,90%以上有长三角成员单位参与。苏州市智能纤维与可穿戴技术创新联合体孵化30家科技企业,通过技术许可和产线共享,带动上下游30家企业协同发展,形成“研发在联合体、转化在周边、扩散在长三角”的辐射格局。

  “下一步,苏州将着力推动创新联合体向更深层次发展。”苏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推动创新联合体打造紧密协同的创新共同体,完善权责与成果共享机制,强化全链条资源供给,建设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以“兼职CTO”等方式链接高端人才,同时着力打造标杆品牌,支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推广成熟经验,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持久动能。(记者 钱茹冰)

责编:严俨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